eSIM 安全性與隱私風險報告

本文分析了 eSIM 技術在帶來便利的同時,所引入的複雜隱私與安全挑戰。

摘要

eSIM 技術透過無需實體 SIM 卡的遠端服務啟用,正在重塑行動通訊。雖然 遠端配置 提升了便利性,特別是對於國際旅客,但也帶來了新的隱私和安全風險。研究顯示,旅遊 eSIM 常將用戶數據路由至第三方網路(甚至包括中國的基礎設施),引發司法管轄權暴露的擔憂。不透明的配置流程使經銷商能在用戶不知情下存取敏感資料、主動與裝置通訊。此外,實驗驗證了設定檔刪除失敗和鎖定等操作風險,這些都凸顯了在 eSIM 普及下,提升透明度、使用者控制和監管的迫切性。

數據流與隱私風險

當使用者購買旅遊 eSIM 時,其數據流向是一個核心的隱私問題。許多旅遊 eSIM 採用 歸屬地路由漫遊 (HRR),這意味著即便使用者身處美國,其網路流量也可能被路由回位於歐洲或亞洲的 電信商 網路進行處理。

部署與可用性挑戰

eSIM 的數位化管理流程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可隨意插拔的實體 SIM 不同,eSIM 的生命週期管理更為複雜。

結論與建議

為建立一個更安全的 eSIM 生態系,文章提出多項建議。首先,應加強對 eSIM 經銷商的問責制,明確其數據保護責任。其次,供應商應提升透明度,清楚告知使用者數據路由方式及重新安裝政策。最後,監管機構需跟上技術發展,制定更嚴格的身份驗證標準(如強制 MFA)以防範詐騙,並推動開放研究,以利於學術界對 RSP 基礎設施進行更深入的安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