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的前世今生

從一張小小的晶片開始,看 SIM卡 如何演變,以及它為何正在改變我們的數位生活。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便利與安全的未來。

什麼是 eSIM

eSIM 的 "e" 代表 "embedded" (嵌入式)。與傳統的可插拔SIM卡不同,eSIM 是一顆直接焊在裝置 主機板 上的微小晶片。它允許使用者透過掃描QR Code或在手機上操作,就能遠端下載和啟用電信商的方案,無需實體卡片。

傳統 SIM 卡

主機板
SIM卡槽
SIM

需要實體卡槽和卡托,佔用內部寶貴空間。

eSIM (嵌入式 SIM)

主機板
eSIM

直接整合到主機板,節省空間,提升裝置密封性。

發展時間線

eSIM 的前身

eSIM 的概念最早應用於汽車 物聯網 領域。由於汽車內的通訊模組不便於頻繁拆裝更換SIM卡,嵌入式SIM卡應運而生,為後來的消費電子產品奠定了基礎。

優點與缺點

✅ 優點 (Pros)

  • 📲
    開通與切換更便捷
    無需尋找卡針和實體卡,掃描QR Code即可啟用新手機或更換營運商,過程更流暢。
  • ✈️
    出國旅行的福音
    可提前購買目的地國家的eSIM套餐,落地後一鍵切換,無需更換和保管微小的實體SIM卡。一部手機可儲存多個eSIM方案。
  • 🔋
    節省內部空間
    移除SIM卡槽和相關組件,為更大的電池、更好的散熱或其他零件騰出寶貴空間,讓手機更輕薄。
  • 💧
    提升裝置耐用性
    機身減少一個開孔,能有效提升裝置的密封性和防水防塵能力。

❌ 缺點 (Cons)

  • 🔄
    重置手機較麻煩
    恢復原廠設定可能會清除eSIM資訊,需要重新聯繫營運商再次開通,過程可能比插拔實體卡更繁瑣。
  • 📱
    手機損壞時不便
    如果手機突然無法開機,無法像取出實體卡一樣,立刻將號碼換到備用機上使用。
  • 💸
    可能產生額外費用
    部分國家的營運商在每次更換或重新設定eSIM時會收取手續費,增加了換機成本。

中國的 eSIM 之路:從希望到停滯

中國曾是eSIM技術的積極跟進者,但其發展之路卻充滿曲折。從最初的樂觀試點到後來的全面暫停,背後的原因複雜且引人深思。

全球普及的浪潮

在蘋果等廠商的大力推動下,eSIM在全球範圍內迅速普及。短短幾年內,支援iPhone eSIM的國家和地區從個位數激增至近兩百個,形成了不可逆轉的趨勢。

中國市場的初期探索

早在2017年,中國聯通便率先在部分城市試點智慧手錶的eSIM業務。隨後,移動和電信也陸續跟進,主要集中在「一號雙終端」業務上。當時從消費者到廠商,都對eSIM在手機上的應用充滿期待。

2023年的「急剎車」

然而在2023年,三大運營商相繼宣布暫停eSIM業務的線上辦理,理由是「系統升級」,且未明確恢復時間。這讓國內eSIM的發展前景一度變得撲朔迷離。

暫停的背後:謠言與真相

市面上流傳最廣的說法是:eSIM會加劇電信詐騙。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
謠言:eSIM 讓詐騙更容易?

因為eSIM可以遠端寫卡,騙子能更容易地複製或騙取用戶的SIM卡控制權,導致電信詐騙案件暴增。

未來展望:從 eSIM 到 iSIM

儘管在中國的發展有所波折,但SIM卡的數位化是全球大勢所趨。eSIM只是過渡,終極目標是將SIM功能完全整合進處理器中,即 iSIM 技術。

SIM

實體卡

eSIM

嵌入式

SoC
iSIM

整合式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安全規範的完善,中國市場也將逐步跟上全球步伐。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經歷從eSIM+實體卡並存,到最終全面取消實體卡的過渡。這場小晶片的革命,將繼續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數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