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體與顯示記憶體
一場速度與頻寬的對決

兩者都是暫存數據的關鍵組件,但它們為了服務架構截然不同的處理器 (CPU 與 GPU),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展道路。本篇將帶您深入了解它們的核心差異。

記憶體 (RAM)

CPU 服務,處理運算所需的數據與結果。

顯示記憶體 (VRAM)

GPU 服務,處理圖形運算所需的數據與結果。

根本差異:處理模式

CPU 擅長序列處理,像是一位按部就班的工匠;GPU 則是並行處理大師,如同一個龐大的施工團隊。這個根本差異決定了它們對記憶體的不同需求。

CPU: 序列處理

CPU 從記憶體中一個一個讀取像素、進行運算、再寫回。這個過程就像一趟一趟地搬運數據,往返延遲的影響會被累積。

GPU: 並行處理

GPU 的數千個核心同時從顯示記憶體讀取各自的像素、同時運算、再同時寫回。這就像一次性將所有數據搬運過來,極度要求頻寬。

VRAM 的天職:追求極致頻寬

為了滿足 GPU 大規模並行工作的需求,顯示記憶體最重要的性能指標就是頻寬 (Bandwidth)。頻寬由「位元寬度」和「傳輸速率」共同決定。

A. 擴增位元寬度 (公路數量)

VRAM 的位元寬度遠超 RAM,如同擁有更多車道的高速公路,能同時傳輸更多數據。

B. 提升傳輸速率 (填滿車流空隙)

技術世代單一時脈週期有效傳輸次數關鍵技術 / 描述
DDR2 次雙倍資料率 (DDR) 基礎結構;同步 DRAM
GDDR54 次「Quad Data Rate」來自 2 個內部時脈 (WCK) 與 DDR 技術的組合
GDDR68 次引入兩條獨立的 WCK,並在每條上以 DDR 方式傳輸
GDDR6X16 次 (理論)PAM4 信號一次傳送 2 bit,位元密度再 ×2

RAM 的核心:控制延遲 vs. VRAM 的權衡

對於 CPU 的序列型任務,低延遲是關鍵。然而,VRAM 為了達成極致頻寬,在設計上做出了不同的取捨,使其延遲遠高於系統 RAM。

延遲時間比較 (示意值)

以 RTX 3090 為例,其存取 VRAM 的延遲約為 250-300ns。相比之下,系統 RAM 的延遲要低得多,這也是 VRAM 設計上「頻寬優先」的直接體現。

VRAM 延遲的特性

VRAM 的設計重點在於高頻寬而非低延遲,用以支援高解析度渲染與大量並行的圖形計算任務。

效能影響

當 VRAM 容量不足時,系統會動用速度慢很多且延遲更低的系統記憶體來彌補,但資料交換過程會導致明顯的效能下降(卡頓)。

應用與選購:VRAM 的現實影響

了解架構差異後,我們來探討 VRAM 在遊戲與專業應用中的實際角色,以及這如何影響您的硬體選購決策。

VRAM 的主要任務

影像緩衝區 (Frame Buffer)

儲存 GPU 已渲染完成的畫面,準備傳輸到螢幕上顯示。解析度越高,此緩衝區所需空間越大。

遊戲材質 (Textures) 與資源

存放遊戲場景中的所有視覺元素,如角色模型、物件貼圖、環境細節等。遊戲畫質設定越高,材質越精細,佔用 VRAM 也越多。

關鍵概念:VRAM 是「瓶頸」而非「引擎」

VRAM 的重要性在於「不能不夠用」。一旦遊戲或應用所需的材質大小超過 VRAM 容量,系統就必須從較慢的系統 RAM 甚至硬碟中調用資料,導致效能急遽下降。但如果 VRAM 容量充足,再增加容量也不會帶來明顯的效能提升,此時瓶頸會轉移到 GPU 核心的運算能力上。

點擊下方遊戲場景,查看 8GB 與 16GB VRAM 顯示卡的效能對比:

請選擇一個測試場景。

AI 技術:緩解 VRAM 壓力的未來

現代 GPU 透過強大的 AI 升頻與畫格生成技術,能在不犧牲過多畫質的前提下,有效降低 VRAM 消耗並大幅提升流暢度。

AI 升頻技術 (Upscaling)

以較低解析度渲染畫面,再透過 AI 演算法放大至目標解析度。代表技術有 NVIDIA 的 、AMD 的 與 Intel 的 XeSS

畫格生成 (Frame Generation)

在兩個真實渲染的畫格之間,透過 AI 運算插入一個全新的預測畫格,使畫面更流暢。NVIDIA 的 是此技術的代表。

2025 年及未來選購建議

原則 1:GPU 運算力優先

在預算相近時,應優先選擇擁有更強大 GPU 核心的顯示卡,而非僅僅是 VRAM 容量較大的型號。強大的核心是高效能的基礎。

原則 2:VRAM 容量是門檻

對於追求高畫質遊戲的玩家,VRAM 容量是必須跨過的門檻。展望未來 2-3 年,12GB VRAM 應視為暢玩 4K Ultra 設定遊戲的最低建議。

總結比較:為何走向不同道路

一個追求低延遲,一個追求高頻寬。不同的使命,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技術演化路徑。

特性記憶體 (RAM)顯示記憶體 (VRAM)
服務對象CPUGPU
核心需求低延遲 (快速隨機存取)高頻寬 (大量平行傳輸)
工作模式配合序列、複雜邏輯運算配合大規模並行運算 (以吞吐量掩蓋延遲)
位元寬度記憶體通道較窄
(單通道 64-bit,雙通道 128-bit)
整體介面極寬
(GDDR: 128-512-bit, HBM: 單堆疊可達 1024-bit)
傳輸技術DDRx 標準,注重穩定與相容性更激進的 I/O 與封裝技術
(如 PAM4 [GDDR6X], HBM 堆疊)
延遲時間相對較低
(絕對延遲約 10-30 ns)
相對較高
(例如 GDDR6X 約 250-300 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