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5日,美國法院做出歷史性裁決:Google 非法維持其在搜尋市場的壟斷地位 [1, 2, 3]。這場自21世紀初微軟案以來最重大的反壟斷訴訟,核心並非指責 Google 產品不好,而是揭露其如何透過一系列排他性合約,系統性地扼殺競爭。
法院的裁決,為接下來更具顛覆性的「補救階段」鋪平了道路,也為 Perplexity AI 這樣的挑戰者創造了登上歷史舞台的契機。
進入補救階段後,美國司法部 (DOJ) 拋出了一個震撼彈:強制 Google 剝離其 Chrome 瀏覽器業務 [8, 9]。在 DOJ 看來,Chrome 不僅是一個瀏覽器,更是 Google 維持壟斷帝國最鋒利的武器。
瀏覽器 | 全球總體份額 | 桌面端份額 | 移動端份額 |
---|---|---|---|
Chrome | ~68% | ~66% | ~69% |
Safari | ~16% | ~7% | ~25% |
Edge | ~5% | ~13% | N/A |
Firefox | ~2.5% | ~6% | ~0.5% |
在這場風暴中,一家成立僅三年的 AI 新創公司 Perplexity AI 橫空出世,公開表示有意收購 Chrome。這家公司究竟是何方神聖?
Perplexity 於2022年由四位擁有 OpenAI、Google Brain、Meta AI 和 Databricks 背景的頂尖工程師創立 [16, 17, 18]。他們的目標是顛覆傳統的「十大藍色連結」搜尋模式,打造一個能直接提供精準、附有來源的「答案引擎」 [19]。
在不到兩年時間裡,Perplexity 的估值從5億美元飆升至 180億美元,增長超過30倍。其背後投資者星光熠熠,包括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 (Jeff Bezos)、AI 晶片巨頭輝達 (Nvidia) 等 [17, 20, 21, 22, 23]。
日期 | 輪次 | 估值 |
---|---|---|
2024年1月 | B輪 | $5.2億美元 |
2024年4月 | C輪 | $10.4億美元 |
2024年12月 | C輪 | $140億美元 |
2025年7月 | C輪擴展 | $180億美元 |
Perplexity 的首席商務官 Dmitry Shevelenko 在法庭上的證詞,成為了整個案件的轉捩點。他不僅揭露了 Google 的商業壓力,更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戰略表演。
「他們(手機製造商)的頭上基本上頂著一把槍。如果你做了任何 Google 不喜歡的事,他們就可以切斷你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 [24]
Shevelenko 的證詞生動地描繪了新創公司在 Google 陰影下的生存困境,例如與摩托羅拉的合作,雖雙方都希望將 Perplexity 設為預設助理,卻因 Google 的合約限制而被迫放棄 [24, 25]。
當被問及是否有其他公司能運營 Chrome 時,Shevelenko 毫不猶豫地回答:「我認為我們可以。」 [User Query]。這一表態是一次高明的戰略操作:
然而,Perplexity 的立場也相當微妙:他們不希望看到 Google 被徹底摧毀,更擔心 OpenAI 這樣的公司接手 Chrome 後會扼殺其開源生態 [User Query, 33]。這表明,他們真正的目標,或許並非收購本身,而是打破不公平的市場規則。
這場收購博弈中最複雜的變數,是 Chromium——Chrome 背後的開源專案。
這個關係帶來一個巨大漏洞:如果 DOJ 只強制出售 Chrome 品牌,而 Google 仍控制著 Chromium 的技術命脈,那麼任何新的收購方都將在技術上受制於其最大的競爭對手 [14]。Google 依然可以控制技術發展方向,甚至推出一個全新的「Google Browser 2.0」來架空被出售的舊 Chrome。這使得任何收購都伴隨著巨大的戰略風險。
Perplexity 對 Chrome 的收購提議,其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操作意義。它標誌著 AI 新興力量開始從根本上挑戰上一代網路巨頭的權力基礎——對分銷渠道的控制。
無論最終結果如何,Perplexity 都已成功地將自己置於這場全球矚目的科技反壟斷戰爭的中心。這不僅是一場關於瀏覽器所有權的爭奪,更是一場關乎未來互聯網競爭規則、數據權力分配的代理人戰爭。而 Perplexity,已經在這場戰爭中,為自己贏得了最有利的戰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