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時間軸
1994-1995:緣起
因 GIF 的 LZW 壓縮算法專利收費爭議,社群發起創建一個開放、無專利的替代品。PNG (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 概念誕生。
1996:標準確立
PNG 1.0 規範被 W3C 發布為推薦標準,確立其作為網頁靜態圖像官方替代品的地位。
2003-2004:國際化與動畫之爭
PNG 被批准為 ISO 國際標準。官方動畫格式 MNG 因過於複雜而失敗,更務實的 方案被提出。
2007:標準分裂
PNG 開發組投票否決將 納入官方標準,導致其長期作為「事實標準」存在。
2025:PNG 3.0 發布
W3C 發布 ,正式納入 、 增加 支援、標準化 。
核心技術對比
PNG 3.0
無損壓縮的王者,提供最高的影像保真度。新增 和標準化動畫支持,使其成為專業領域和高品質 UI 的理想選擇。
- 壓縮方式: 無損 (Deflate)
- 色深: 最高 16-bit/通道
- 透明度: 完整 8/16-bit Alpha
- 動畫: 是 (APNG 標準化)
- HDR: 是 (透過 cICP)
PNG 3.0 更新深度解析
透過引入輕量級的 cICP
區塊,PNG 3.0 可以標記圖像的 HDR 特性,如 Rec. 2020 廣色域和 PQ/HLG 傳輸函數。 這使得 PNG 能夠在支援 HDR 的顯示器上呈現更逼真的光影與色彩,同時保持對舊版軟體的相容性。
cICP 區塊結構 (4 Bytes)
Colour Primaries
色域
Transfer Chars.
傳輸函數
Matrix Coeffs.
矩陣係數
Full Range Flag
信號範圍
結束長期分裂,PNG 3.0 正式將 納入官方規範,擁有專屬 MIME(image/apng
)與統一標準;向後相容(舊版軟體顯示第一幀)仍是關鍵優勢。
引入 eXIf
區塊,提供標準化方式儲存拍攝參數、GPS 等元數據, 提升專業後期與資產管理價值,使 PNG 成為完整保存原始資訊的可靠容器。
行業影響與未來
網頁與 UI 設計
HDR PNG 為 UI 設計帶來「亮度」新維度,可創造超越標準白色的發光效果,用於視覺引導與高亮資訊,提升體驗。
遊戲開發
標準化的 APNG 適合 2D 動畫;HDR PNG 可用於高保真紋理與 UI 元素,避免有損壓縮失真。
未來展望:PNG 4.0
未來可能探索更高效無損壓縮以對抗 WebP/AVIF,並支援 AI 生成內容的溯源元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