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4 高頻電路 50Ω 設計互動指南

一個基於研究報告的互動工具,旨在探索 2.4/5.8 GHz 頻段下 FR-4 材質的傳輸線與天線設計方法

核心挑戰與目標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在標準 FR-4 材質上,於 2.4 GHz 與 5.8 GHz 頻段實現可量產 50Ω 阻抗控制的方法論。主要挑戰在於如何在不同電路板層數(特別是成本敏感的雙層板)下,找到兼顧電氣性能與可製造性 (DFM) 的幾何參數。此互動指南將帶您探索這些關鍵設計決策。

問題:雙層板的傳統微帶線困境

在典型的雙層板(介質厚度 H ≈ 1.0mm-1.6mm)上,若以頂層走線、底層為參考地來實現 50Ω 微帶線,會因介質太厚導致所需線寬 (W) 過大(例如 > 70 mil / 1.7mm)。這不僅佔用寶貴的佈線空間,也難以與常規的 SMD 元件接合,在實務上幾乎不可行。

示意圖:過寬的微帶線
頂層銅 (W > 70 mil) / FR-4 (H ≈ 40 mil) / 底層地

解決方案:帶狀共面波導 (CPWG)

為解決此問題,雙層板設計引入了帶狀共面波導 (Coplanar Waveguide with Ground, CPWG)。透過在信號線同層兩側鋪設接地銅皮,並控制信號線到接地銅的間隙 (S),可以有效降低特性阻抗。這使得我們能在合理的線寬 (W ≈ 20-40 mil) 下實現 50Ω,具備高度的可行性與可製造性。

示意圖:可行的 CPWG 結構
側邊地 / 間隙 S / 信號線 W / 間隙 S / 側邊地

雙層板 CPWG 設計參數探索

此工具模擬了在雙層 FR-4 板上,CPWG 結構的關鍵幾何參數如何影響最終的特性阻抗 (Z0)。請調整下方的滑桿,觀察阻抗值的即時變化。目標是將阻抗控制在 50Ω 的目標範圍內 (45Ω - 55Ω)。這有助於建立對參數敏感度的直觀理解。

設計提示

要達到 50Ω,通常需要平衡各項參數。一般來說:
提高阻抗:增加間隙(S)、增加厚度(H)、減小線寬(W)、減小介電常數(εr)
降低阻抗:減小間隙(S)、減小厚度(H)、增加線寬(W)、增加介電常數(εr)

多層板設計:微帶線 vs. 帶狀線

在多層板中,阻抗控制變得更為直接。外層走線通常使用微帶線 (Microstrip),而內層走線則被上下參考地平面包裹,形成帶狀線 (Stripline)。由於介質厚度 (H) 可以做得很薄(例如 70-100 µm),因此可以在很窄的線寬下實現 50Ω。請選擇層疊配置,比較不同結構下的典型線寬。

6層板典型層疊

天線整合與鋪地策略

天線的性能不僅取決於天線本身,更與其在 PCB 上的佈局、饋線設計及周圍的接地環境息息相關。常見的方案有 PCB 直接成型的倒 F 天線 (IFA) 和使用現成的陶瓷天線。兩者在效率、方向性、設計複雜度和成本上各有取捨。

天線區淨空 (Keep-out) 原則

無論使用何種天線,其周圍必須保留一塊完整的「淨空區」,禁止佈線和鋪設任何銅皮(包括頂層和所有內層)。這能確保天線的輻射模式不受干擾,維持良好的效率和匹配。饋線本身則通常需要完整的參考地以維持 50Ω。

主電路區

GND Plane

天線淨空區

NO GND

方案比較:PCB 天線 vs. 陶瓷天線

設計、製造到驗證的閉環流程

一個成功的 RF 設計需要理論計算、模擬、精密製造與實際量測的緊密結合。從概念到量產,整個流程是一個不斷迭代和修正的閉環。以下是典型的設計驗證流程,點擊每個步驟以了解其關鍵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