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Pro Max 2 王者歸來?

2025年三大 8K 360° 相機終極對決

經過近六年的等待,GoPro Max 2 終於問世。這篇評測將摒棄花俏的行銷影片,為您帶來最直接、最深入的技術分解與畫質比較。

2025年 8K 戰局時間線與價格

最早登場

Insta360 X5

2025年4月22日 發布

$549.99 美元 (標準版)

套裝版本 $599.99 起

緊隨其後

DJI Osmo 360

2025年7月31日 發布

$479.99 美元 (標準版)

2025秋季於美國上市

壓軸發布

GoPro Max 2

2025年9月23日 發布

$499.99 美元 (標準套裝)

9月30日開始出貨

快速總覽:三強鼎立

GoPro Max 2

定位:畫質先決的專業選擇

以最真實的色彩、無過度銳化的「純淨像素」和強大的專業後製潛力(10-bit, ProRes)為主要賣點,適合對畫質有極致要求的創作者。

DJI Osmo 360

定位:低光之王與性能怪獸

憑藉最大的感光元件,在低光環境下表現無人能敵。同時提供 8K 50fps 慢動作和超高畫素的 360° 照片,功能全面且強大。

Insta360 X5

定位:可靠的全能型選手

擁有最成熟的 App 生態、可靠的散熱性能和優異的近距離拼接。AI 功能強大,是最均衡、最適合大眾使用的選擇。

詳細硬體與功能比較

CMOS感光元件規格

規格項目GoPro Max 2DJI Osmo 360Insta360 X5
感光元件尺寸1/2.3" CMOS兩個 1/1.1" CMOS (等效1")兩個 1/1.28" CMOS
光圈f/1.8f/1.9F2.0
像素大小未公布2.4μm未公布
ISO範圍未公布100-51200未公布

影像規格比較

規格項目GoPro Max 2DJI Osmo 360Insta360 X5
360度照片解析度29MP120MP (15520×7760)72MP (11904×5952)
360度影片8K@30fps, 5.6K@60fps8K@24/25/30/48/50fps8K@30fps, 5.7K@60fps
高速攝錄4K@100fps4K@100fps4K@120fps
色彩深度10-bit, GP-Log10-bit, D-Log M8-bit, I-Log
位元率 (Bitrate)120Mbps (最高300)170Mbps (高) / 140Mbps (標準)180Mbps

系統硬體規格

規格項目GoPro Max 2DJI Osmo 360Insta360 X5
處理器GP2 晶片未公布三晶片系統 (5nm AI)
防水深度5m (16 ft)10m15m (49 ft) IP68
重量195g183g200g
電池容量1960mAh Enduro1950mAh更大容量(未公布)
內建儲存105GB
麥克風數量6個4個官方未明確列出數量

獨特功能

GoPro Max 2

  • 可更換光學玻璃鏡頭
  • 「真8K」錄影技術
  • 位元率錄製
  • GPS & 語音控制
  • 藍牙麥克風 & 時間碼同步

DJI Osmo 360

  • 方形感光元件 (減少像素浪費)
  • 105GB 內建儲存
  • 與 Osmo Action 系列共用電池
  • 有效解析度約 6.6K
  • 直連無線麥克風

Insta360 X5

  • 三晶片AI處理系統
  • 8K」行銷爭議 (有效解析度約 6.5K)
  • PureVideo夜景模式
  • 進光量提升60%

深入軟體與實測分析

1. 畫質對決:清晰度、色彩與動態範圍

GoPro Max 2:真實像素的勝利

🏆 色彩最真實,動態範圍出色。提供最自然的「真 8K」影像,無過度數位銳化,為後製提供了巨大空間,後期潛力最大。

DJI Osmo 360:開箱即用的銳利

畫面偏綠,開箱觀感最清晰,但這是通過機內大量銳化實現的。因採用固定鏡頭,邊緣畫質比可換鏡頭設計更銳利。

Insta360 X5:成熟的 AI 調色

畫面偏紫,依賴機內銳化來提升觀感。相較之下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最少,但可換鏡頭設計導致畫面中心外圍清晰度下降。

2. 低光源表現:感光元件大小是關鍵

GoPro Max 2

❌ 表現不佳。無專用夜間模式,ISO 超過 1600 後噪點嚴重。需依賴Go Player App降噪後製。

DJI Osmo 360

🏆 低光之王。憑藉最大感光元件,即使在 ISO 6400 下依然提供乾淨畫面。

Insta360 X5

👍 尚可。其「PureVideo」模式透過慢速快門與大量降噪達成,會犧牲部分清晰度。

3. 散熱與可靠性:決定性的差異

室內受控環境 8K 錄製測試

  • GoPro Max 2: 過熱問題最嚴重,約 20 分鐘後因過熱而自動關機。
  • Insta360 X5: 表現不一,過熱情況受環境溫度影響大。在 25°C 環境下可錄製達 85 分鐘,但在稍熱環境 (如 27°C) 或通風不良處則可能在 30-40 分鐘過熱
  • DJI Osmo 360: 可靠性最佳。在室內環境下基本不會過熱,可持續錄製約 90-100 分鐘直到電池耗盡。

4. 軟體與App體驗

GoPro Max 2 的主要軟肋

  • App 操作不便:調整參數時,設定選單會遮擋即時預覽。
  • 缺乏專業工具:App缺乏直方圖、斑馬紋等曝光輔助工具。
  • 不支援快充:電池充電速度較慢,影響連續拍攝效率。

DJI Osmo 360 的優點與取捨

  • 優點:
    • App連線時,相機螢幕仍可操作
    • 提供過曝警告與可移動的直方圖
  • 軟肋:
    • App追蹤功能不穩定
    • 360照片僅支援 JPEG
    • 螢幕會被偏光太陽眼鏡遮擋

Insta360 X5 的主要軟肋

  • Log 模式限制:僅限 5.7K 錄製,無法用於 8K 影片調色。
  • 白平衡不精確:無法設定 5500K 等常用數值。
  • 設計不便:記憶卡槽位於電池下方,更換麻煩。
  • 快充不穩定:需特定充電器且表現不如官方宣稱。

網路上的討論與評價 (GoPro Max 2)

統整來自網路評測與使用者留言的第一手真實反饋。整體來看,用戶對 GoPro Max 2 的意見呈現高度兩極分化,優點和缺點都非常明確。

核心優點:用戶選擇或考慮購買的理由

✅ 日間影像品質與色彩科學

普遍共識,GoPro 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能提供最頂級、最自然的影像品質,沒有過度銳化和飽和的問題。

✅ 可更換鏡頭

相對於 DJI Osmo 360 的決定性優勢。對於擔心刮傷鏡頭或進行極限運動的用戶來說,是個極具吸引力的賣點。

✅ 軟體與應用程式 (Quik App)

部分用戶認為 GoPro 的 Quik App 是三家中最完善、精緻的,且連線速度快。但也有用戶認為 Insta360 的 App 功能更強。

✅ 品牌忠誠度與隱私

仍有忠實用戶支持 GoPro 的品牌歷史,並欣賞其相對更合理的隱私政策。

核心缺點:用戶放棄或強烈批評的原因

過熱問題 (最致命)

被提及最多次、最無法容忍的問題。「錄製 18-21 分鐘就過熱」幾乎成為交易破壞者。多數用戶認為這在炎熱氣候或車內等常見場景是「遊戲結束」等級的缺點。

低光源表現 (第二致命)

用戶普遍認為其低光源表現「極差」、「不可接受」,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尤其在室內或陰影下也同樣受影響。

❌ 硬體規格落後

許多用戶指出,使用舊的 GP2 處理器和同級最小的 1/2.3" 感光元件,感覺像是「晚了兩年的產品」,這直接導致了其低光源表現不佳。

❌ 缺乏競爭力的功能

用戶抱怨 8K 模式下最高只有 30fps,缺乏 60fps 選項,並且沒有快速充電功能,綜合考量後認為「不值這個價錢」。

總結與購買建議

這台相機適合誰?

  • GoPro 忠實粉絲:鍾愛 GoPro 的色彩科學,且已深度使用其生態系統。
  • 極限運動愛好者:使用場景幾乎都在戶外、光線充足,且非常看重「可更換鏡頭」。
  • 注重隱私的用戶:對其他品牌的隱私政策感到擔憂。

誰應該避免購買?

  • 全天候使用者:拍攝場景包含室內、黃昏或夜景,其低光源表現會令人失望。
  • 長時間錄製需求者:過熱問題會嚴重影響靜止或半靜止狀態下的使用體驗。
  • 追求最高性價比的用戶:在同樣價格區間,競品提供了更均衡、可靠的選擇。

總體而言,GoPro Max 2 像一個優點和缺點都極度突出的「偏科生」。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日間畫質)依然是頂尖水準,並用「可更換鏡頭」回應了一個關鍵痛點。然而,它在「過熱」和「低光源」這兩個基礎項目上的嚴重不足,使其難以成為多數用戶心中的全能冠軍。

最終裁決:你該選擇哪一台?

推薦購買 GoPro Max 2,如果你是:

畫質至上的日光場景專業人士或愛好者。

你將拍攝場景限定在光線充足的戶外,且極度重視 GoPro 自然的色彩科學與最純淨的原始畫質,並習慣在專業軟體中進行後製。對你而言,可更換鏡頭的安心感,其重要性遠大於低光源表現和過熱的嚴重限制。

推薦購買 DJI Osmo 360,如果你是:

追求極致性能與全天候拍攝能力的內容創作者。

你需要頂級的低光性能、可靠的散熱、8K 50fps 的慢動作能力,或是想拍攝超高解析度的 360° 照片。你接受固定鏡頭的設計,以換取最強的綜合硬體規格與畫質表現。

推薦購買 Insta360 X5,如果你是:

追求均衡、可靠與易用性的極限運動愛好者或 Vlogger。

你最看重的是相機的整體穩定性,需要一台在多數情況下不會因過熱問題而中斷拍攝的設備。你偏好功能豐富、生態成熟的手機 App 編輯流程,並能接受其在單項極致畫質上(如色彩深度低光)的妥協,以換取一個沒有致命短板的均衡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