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 NAND 的輝煌與瓶頸
NAND Flash 問世之初,市場由另一種架構 NOR 主導。NOR 擁有更快的隨機存取速度,類似 DRAM,因此被用於儲存 BIOS 等關鍵啟動程式碼。然而,NAND 的串列式架構使其單元可以更緊密地排列,實現了更高的儲存密度與更低的單位成本,這為它挑戰傳統硬碟(HDD)的地位奠定了基礎。2005 年蘋果 iPod 全面採用 NAND 作為儲存媒介,引爆了市場需求,最終超越 NOR 成為主流。
在 2D 時代,提升儲存密度的手段主要有二:一是遵循摩爾定律縮小單元尺寸,二是發展多層單元技術。然而,當製程推進到 15/16 奈米節點時,物理極限浮現:
這些挑戰宣告了 2D NAND 擴展之路的終結,迫使業界尋找全新的解決方案。 既然橫向擴展已不可能,唯一的出路就是「向上發展」。3D NAND 的核心思想是將記憶體單元垂直堆疊。這種方法的最大優點是,儲存密度的增加不再依賴於單元的平面尺寸,因此可以放寬對微影技術的要求,轉而專注於堆疊層數的增加。 早期 3D NAND 嘗試保留 2D 的浮動閘設計,但在垂直深孔中精確製造數百個相互絕緣的浮動閘極其困難。為此,業界轉向了「電荷陷阱」技術,它使用絕緣的氮化矽來捕獲電子,更適合 3D 製造。 在 3D NAND 發展初期,各大廠商提出了多種架構,探索可行的量產方案。這是一場決定未來技術走向的關鍵競賽。 全名 Bit Cost Scalable,其製程被形象地稱為「堆疊、鑽孔、填充」。此法製程相對簡單,但因使用多晶矽作為控制閘,其較高的電阻會影響讀寫效能,並導致讀寫電壓窗口變窄,更容易出錯。這個「多晶矽問題」是早期 BiCS 架構的主要瓶頸。 全名 Terabit Cell Array Transistor,採用更複雜的「後閘極」製程。它先用「犧牲層」佔位,完成通道製作後,再移除犧牲層並填充效能更好的金屬作為閘極。雖然製程步驟繁瑣,但最終產品的效能和可靠性遠超 Gate-First 方案,奠定了三星在 3D NAND 時代的領導地位。此技術又被稱為 TCAT。 同一時期,三星還提出了 VRAT、VSAT 等多種架構;Toshiba 則推出了將通道彎曲成 U 形的 P-BiCS;而 Intel、SK Hynix 和 Micron 最初嘗試在 3D 架構中沿用浮動閘技術,但最終大多轉向了更具優勢的電荷陷阱技術路線。 三星在 2013 年率先推出 24 層 3D NAND,重塑了產業格局。隨著技術成熟,堆疊層數與儲存密度不斷攀升,展現了驚人的擴展潛力。 如今,3D NAND 的競爭焦點已轉移到堆疊層數上,領導廠商已邁向 300-400 層,未來更上看 1000 層。然而,層數越多,需要鑽的孔就越深。要在數百奈米寬的孔洞中,垂直向下蝕刻數微米的深度(高深寬比超過 60:1),同時保持孔洞的筆直與均勻,是一項巨大的技術挑戰。 為了解決 HARC 的難題,業界正在開發低溫蝕刻等新技術。透過將晶圓溫度降至攝氏 -70 度甚至更低,可以提高蝕刻速率和垂直精確度,同時降低對環境的影響,為未來堆疊更多層數的 3D NAND 鋪平道路。3D NAND 的崛起與架構演進
核心技術比較:從浮動閘到電荷陷阱
特性 浮動閘 (Floating Gate) 電荷陷阱 (Charge Trap) 儲存材料 導電的多晶矽 絕緣的氮化矽 儲存原理 電子像「盆中的水」 電子像「海綿吸水」 可靠性 單點破損易導致全部電子流失 單點缺陷影響範圍小 3D 製造性 極其困難 相對簡單 3D NAND 技術競賽與路線選擇
Toshiba 的 BiCS (Gate-First) 方法
Samsung 的 TCAT (Gate-Last) 方法
其他廠商的探索
時代影響與未來挑戰
當前的挑戰:高深寬比蝕刻 (HARC)
解決方案:低溫蝕刻 (Cryogenic E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