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sla Optimus (特斯拉人形機器人)
馬斯克認為 Optimus 將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產品。目前團隊正在完成第三代的設計,目標是打造出一款具備三大關鍵要素的機器人:
- 與人類相當的靈巧雙手:
手部的設計是整個計畫中最困難的部分,因為人手是極其複雜且多功能的演化奇蹟。 - 能理解並導航真實世界的人工智慧:
機器人需要一個能夠理解現實的AI大腦。 - 極大規模的量產能力:
目標是達到每年百萬台的產量,並將每台的生產成本壓低至約2萬美元。
他強調,目前市面上沒有任何其他機器人公司能同時解決這三個難題。由於不存在現成的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特斯拉必須從零開始、垂直整合所有零組件(包含電機、齒輪箱、驅動電子等都需從物理第一原理自行設計)。馬斯克投入在Optimus上的心力,可能比其他任何單一項目都多。
專案挑戰比較
專案 | 困難度 | 備註 |
---|---|---|
Starship (星艦) | 最困難 | 馬斯克認為這是他所有專案中最具挑戰性的。 |
Optimus (機器人) | 極度困難 | 難度高於Model X和Cybertruck,是僅次於星艦的挑戰。 |
Model X | 困難 | 曾被形容為「法貝熱彩蛋」,生產過程複雜。 |
Cybertruck / Model Y | 困難 | 屬於製造業的常規挑戰。 |
🧠 Tesla AI Hardware & Software
特斯拉正透過軟硬體整合,推動其全自動輔助駕駛 (FSD)與機器人計畫。
- AI5 晶片:
馬斯克表示,在針對性瓶頸(如 Softmax 運算)優化下,某些工作負載可望達到約 40 倍的改善;整體則呈現多項指標的複合提升(算力約 8 倍、記憶體約 9 倍、頻寬約 5 倍)。 - 軟體更新 V14:
短期內,FSD 體驗的改善主要來自軟體更新,例如即將推出的 Version 14 將大幅增加模型參數數量,並導入更多強化學習的成果。 - FSD 安全性預期:
馬斯克樂觀預測,即便使用現有 AI4 晶片,透過軟體更新,FSD 的安全性最終能達到人類駕駛的 2 至 3 倍,甚至可能高達 10 倍。此為主觀預期,尚待實證。
🚀 SpaceX
1. Starlink Direct to Cell (星鏈直連手機服務)
SpaceX斥資約170億美元收購了無線頻譜,目標是讓星鏈 (Starlink)衛星能直接向普通智慧型手機提供高速網路服務。
- 願景:
未來用戶將不再需要地區性的電信營運商,只需一個星鏈帳戶,就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高速上網。一般住宅室內可用,但訊號可能受厚重金屬屋頂等極端情況阻擋。 - 時間表:
這項服務不會馬上實現。手機需要更新硬體晶片組以支援新的頻段(約需 2 年),同時SpaceX也需要建造並發射對應的新一代衛星。
2. Starship (星艦)
星艦 (Starship)是SpaceX開發的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超重型火箭,目標是實現人類的太空殖民。
- 進展與時程預估:
馬斯克預估在理想情況下,明年(2025年)或許可達成完全回收的示範。此時程屬樂觀預測,非確定結果。 - 運載能力:
下一代(Version 3)的星艦將能把超過100噸的有效載荷送入軌道,其運載能力是目前最強火箭獵鷹重型 (Falcon Heavy)的2.5倍以上,且能完全回收。 - 技術瓶頸:
目前最大的技術挑戰是開發出一個能「完全重複使用」的軌道級隔熱罩 (Heat Shield)。這是一個涉及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根本性難題,過去的太空梭每次飛行後都需長達九個月的繁瑣檢修。
💡 xAI and Grok (人工智慧與Grok模型)
Grok 的獨特訓練方法
傳統AI模型大多基於網路爬取來的現有資料進行訓練,但這些資料充滿錯誤和偏見。xAI 運用其超級電腦(Colossus)的龐大推論算力,為其模型 Grok 執行一套創新的方法:
- 分析原始資料:
利用大量的推理運算來審視所有來源資料。 - 識別問題:
判斷資料中的內容哪些是真實的、部分真實的、錯誤的,或是缺失的。 - 生成合成訓練資料:
重寫這些資料,移除謬誤、修正片面事實、並補上缺失的背景資訊,從而創造出一套更優質的訓練集。
馬斯克也認同將這個修正後的版本(例如維基百科)發布出來,成為一個「Grokpedia」會是個好主意。
AI的未來預測
- 擴展定律:
他認為AI的智慧與投入的算力大致成「對數關係」,粗略估計,10倍的算力可以換來2倍的智慧。 - 超越人類:
馬斯克預測 AI 可能在近期(他口中的「最快明年」)於單一專業領域超越人類頂尖。到了 2030 年,AI 的總智慧可能會超越全人類總和。此預測具高度不確定性。
🌌 哲學與未來展望
1. 西方文明的自殺
馬斯克對西方文明的未來深感憂慮,他認為西方的許多行為「與自殺無異」。具體症狀包括:
- 低生育率:
出生率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是自我滅絕最直接的體現。 - 開放邊界:
導致外來文化移入且未能融入,衝擊了本土社會結構,尤其在歐洲。 - 普遍的悲觀主義:
他認為歐洲人普遍對未來感到悲觀,而缺乏樂觀精神的文明,最終會走向衰亡。生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對未來的樂觀行動。
2. 宗教真空與好奇心哲學
- 宗教的消逝:
他認為傳統宗教的衰退在社會中留下了一個真空,這個真空被一些他稱之為「覺醒思想病毒」的破壞性意識形態所填補。 - 好奇心哲學:
他個人的驅動力來自一種「好奇心哲學」——渴望理解宇宙的本質,並推動人類擴展意識的邊界,去探索星辰,甚至與外星文明相遇。
3. 成為跨行星物種
- 火星殖民的終極目標:
在火星上建立一個「自我維持」的城市,是確保人類意識得以長久存續的關鍵。這相當於為文明創建了一個備份。 - 關鍵測試:
判斷火星城市是否自我維持的標準是:「如果來自地球的補給船因故停止運送,火星上的文明能否繼續繁榮下去?」 - 時間表預估:
他認為在未來 25至30年 內,有可能實現這個目標,但這取決於供應鏈、AI成本、法規、材料科學等多重不確定因素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