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 冷水 vs. 熱水
在短時間內,加熱水的湯確實會比加冷水的更白。但只要烹煮時間稍微延長(約10-15分鐘),兩者的差距會迅速縮小,最終沒有任何區別。趕時間用熱水,不趕時間則兩者皆可。
🧂 先加鹽的影響
這取決於食材與鹽的濃度。對於雞蛋湯,先加鹽總是會降低湯的乳白程度。對於鯽魚湯,則存在一個約0.75%的濃度拐點:低於此濃度的鹽反而會讓湯更白,高於此濃度則會破壞白湯。
迷思一:必須加熱水才能煮出白湯?
我們透過測量湯品的光穿透率來客觀評估乳白程度。穿透率越低,代表湯越渾濁、越乳白。
雞蛋湯:冷熱水對決
實驗顯示,在烹煮的前9分鐘,使用熱水煮的湯,其乳白程度(較低的光穿透率)確實略高於冷水。然而,這個差距非常微小,肉眼幾乎難以分辨。9分鐘後,兩者的乳白程度已無實質差異。
迷思二:先加鹽,湯就不白了?
鹽的影響比想像中更複雜。它與食材中的蛋白質種類和鹽水濃度息息相關。
雞蛋湯:加鹽與否的影響
對於雞蛋湯,結論非常明確:加了鹽的湯,其乳白程度在整個烹煮過程中都顯著低於未加鹽的對照組。隨著水分蒸發、鹽濃度上升,兩者差距還會進一步擴大。
白湯背後的科學原理
什麼是乳化?
湯的乳白,主要來自於脂肪的乳化與蛋白質的懸浮。在持續沸騰的物理作用下,食材中的脂肪被粉碎成微小的油滴。同時,溶出的蛋白質(如膠原蛋白、卵磷脂等)作為「乳化劑」,一端親水、一端親油,將這些小油滴包裹起來,使其均勻地懸浮在水中,而不是浮在表面。
這些懸浮的微粒會散射光線,使原本清澈的湯呈現出我們所見的乳白色。湯越白,代表乳化越充分,懸浮的微粒越多。
為什麼魚湯比豬骨湯更容易煮白?
1. 蛋白質敏感性:魚肉蛋白對溫度更敏感,在較低的溫度和較短的時間內就能更快地溶出和水解,從而迅速地包裹脂肪,乳化效率遠高於豬肉。
2. 強效乳化劑:魚鱗和魚皮中含有大量乳化能力極強的卵磷脂。這也是為什麼燉魚湯時通常不去鱗或保留魚皮的原因之一,它們是天然的強力乳化助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