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率悖論的共同核心

三門悖論・檢查悖論・辛普森悖論 ─ 互動式可視化與精準解釋

🎯

互動學習

用模擬、滑桿與即時計算抓住本質

🧠

關鍵概念

隱蔽的篩選/條件化

💡 提示:所有數值皆即時計算;將游標停留在「i」可看公式說明。

完整題目說明

歡迎來到這個互動式學習頁面!這裡我們要挑戰你的直覺,透過三個經典的概率悖論來思考數學背後的邏輯:

🚪

三門悖論

你參加一個節目,面前有三扇門:一扇門後是 100 萬美元大獎,另外兩扇門後各有一隻山羊。你先選一扇門,主持人(知道哪裡有獎)打開另一扇沒有獎的門,問你要不要換門。直覺覺得現在是二選一,50% 機率,但實際上換門的中獎機率高達 2/3

🔬

檢查悖論

某公司發明一款檢測紙,準確率 98%。如果檢測顯示陽性,你可能覺得自己一定中招。但事實上,還需要考慮疾病基準發病率,假設疾病基準發病率僅 0.3%,即使檢測陽性,你實際得病的機率只有約 13%

🏥

辛普森悖論

分析醫院數據,每個科室大醫院治療成功率都高於小醫院,但整體來看,小醫院的成功率卻更高。原因是大醫院收治大量重症病人,這種分組比例差異導致統計結果逆轉。

接下來的互動模擬將讓你親手改變參數,直觀理解這些悖論,最後我們會歸納出它們共同的本質邏輯。

🚪

一、三門悖論(Monty Hall)

主持人總會打開一扇有羊的門,並避免打開大獎。在這個規則下: 不換門勝率 = 1/n 換門勝率 = 1 − 1/n 。當 n = 3 時,換門勝率為 2/3

控制面板

3
5,000
為何換門更好?(直觀推理)

你第一次選中大獎的機率只有 1/n
只要第一次選錯(機率 (n−1)/n),主持人會排除所有錯誤門,只剩一扇(必為大獎),此時換門必中。

模擬勝率

基於實際模擬
尚未模擬

理論勝率

數學計算值
即時計算

模擬結果

項目勝出次數失敗次數勝率
策略:永遠換

💡 提示:將門數拉到 100,直覺會更明顯;換門理論勝率 ≈ 99%

🔬

二、檢查悖論(基準率謬誤)

當疾病很罕見時,即使測試「準確率」看似很高,陽性後真正得病(PPV)也可能很低。關鍵在於基準率(盛行率)。

參數調整

0.30%
98.0%
98.0%
公式說明(點我展開)

PPV = P(病|陽) = (敏感度 × 盛行率) / [(敏感度 × 盛行率) + ((1−特異度) × (1−盛行率))] NPV = P(不病|陰) = (特異度 × (1−盛行率)) / [((1−敏感度) × 盛行率) + (特異度 × (1−盛行率))]

陽性後真正得病(PPV)

關鍵指標
以 100,000 人為基礎樣本

陰性後真沒病(NPV)

參考指標
以 100,000 人為基礎樣本

混淆矩陣(人數)

實際/檢測陽性陰性合計
有病
無病
合計100,000

📊 案例預設:盛行率 0.3%、敏感度 98%、特異度 98%,則 PPV 約 13%(多數陽性來自假陽)。

🏥

三、辛普森悖論(Simpson's Paradox)

在每個科室內,大醫院成功率都較高;但因為大醫院接收較多重症,整體成功率反而較低,出現匯總逆轉。

場景控制

如何逆轉?

匯總時忽略了分組比例:大醫院重症占比高(基數巨大),即使每組成功率都比較好,整體仍可能被重症拉低。

整體成功率(大醫院)

重症占比影響整體

整體成功率(小醫院)

輕症多 → 整體較高

分科成功率與人數

醫院 × 科別人數成功率成功人數
整體(大醫院)
整體(小醫院)

📊 預設數據:大醫院輕症 200 人(92%)、重症 800 人(45%);小醫院輕症 800 人(85%)、重症 200 人(30%)。匯總:大 ≈ 54%小 ≈ 74%

🎯

共同核心:隱蔽的「篩選/條件化」

🚪

三門悖論

最終二選一不是對等樣本
只要第一次選錯,主持人保留的那扇門更可能是獎。

🔬

檢查悖論

檢測場景中,多數人本身健康
罕見病+有限特異度 ⇒ 假陽性大量湧入。

🏥

辛普森悖論

匯總時忽略「組間比例」差異;
重症集中到大醫院,整體被拉低。

🔍 延伸:倖存者偏差、抽樣偏差、條件化(collider)
  • 倖存者偏差: 只觀察「留下來的」樣本(如返航飛機),忽略沒進場的。
  • 抽樣偏差: 樣本進入場景的機會不均(如只電訪有電話者)。
  • 條件化在 collider 上: 對一個共同結果條件化會誘發虛假關聯。
🧠

3 題快速測驗(即時回饋)

測試您對這些悖論的理解程度

1

(三門)主持人一定不會打開有獎的門。若有 10 扇門,永遠換門的勝率最接近下列何者?

2

(檢查)疾病盛行率極低且特異度非 100%。陽性後真正有病的機率(PPV)通常會?

3

(辛普森)匯總後方向反轉,最可能的技術原因是?

完成後,將滑到各章節操作不同參數,加深直覺。

📚 引用與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