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板全解析

從光子到家中電力:深入了解光電效應的奧秘

什麼是太陽能板?

太陽能板,或稱太陽能模組,是一種能將光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設備。這個過程被稱為光電效應 (Photovoltaic Effect),其中 "Photo" 意指光,"Voltaic" 意指電壓。無論是陽光還是人造光,只要有光子照射,太陽能電池就能產生電壓。

光子(光的粒子)撞擊太陽能電池時,它們會將能量傳遞給電池半導體材料中的電子,將其「敲」出來,使其成為自由電子,並在原處留下一個「電洞」。這個簡單的物理現象,就是整個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基石。


從微觀到宏觀:太陽能系統的組成

一個大型的太陽能發電廠看似複雜,但它是由最基本的單位逐級構成的。

太陽能電池 (Cell)

最基本的發電單位,矽基電池在標準太陽光照條件下單顆輸出電壓約 0.5–0.6 V(開路電壓稍高,工作電壓略低)。

太陽能模組 (Module)

由多個太陽能電池串聯而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能板」。

太陽能串列 (String)

將多個太陽能模組串聯或並聯,以達到所需電壓和電流。

太陽能陣列 (Array)

由多個串列組成,構成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

太陽能電池的精細結構

  • 封裝層: 通常由玻璃和 EVA (乙烯-醋酸乙烯酯) 膠膜組成,保護脆弱的電池,隔絕濕氣與機械應力。
  • 抗反射塗層: 矽本身是反光的,此塗層能讓更多光線進入電池,提高效率。
  • 前電極 (金屬網格): 位於電池正面,由細長的「指狀線 (Fingers)」和較粗的「匯流排 (Busbars)」組成,用於收集電子。
  • 半導體層: 核心部分,由 N 型矽P 型矽組成,兩者交界處形成 PN 接面
  • 背電極與背板: 電池背面有導電的背電極以導出電流,最外層則由具保護性的背板 (Backsheet) 封裝。部分高效率電池會將電極全部移至背面 (如 IBC 電池),以減少正面遮光。

晶體之謎:為何太陽能板外觀不同?

太陽能板表面的不同外觀,主要源於其內部矽晶體結構的差異。以下為商用模組在 2020 年代中期的典型效率:

多晶矽 (Polycrystalline)

  • 外觀: 藍色,表面有明顯的碎裂狀晶體花紋。
  • 結構: 由許多小矽晶體組成,晶體邊界會阻礙電子流動。
  • 商用模組效率:15% - 20%
  • 成本: 相對便宜,但市場佔有率已逐漸被單晶取代。

單晶矽 (Monocrystalline)

  • 外觀: 黑色或深藍色,顏色均勻。
  • 結構: 整片電池是一個完整的巨大晶體,原子排列有序,電子流動順暢。
  • 商用模組效率:19% - 22% (高階產品可超過 22%)。
  • 成本: 主流技術,性價比高。

非晶矽 / 薄膜

  • 外觀: 通常呈均勻深色,可撓曲。
  • 結構: 原子隨機排列,沒有晶體結構。
  • 商用模組效率: 較低,依材料 (a-Si, CdTe, CIGS) 而異。
  • 成本: 製程耗能較低,適用於特殊應用場景。

串聯與並聯的藝術

為了獲得有用的電壓和電流,太陽能模組需要以特定方式連接。假設一個模組能提供 30V 電壓和 8A 電流(功率 240W):

串聯 (Series Connection)

將一個模組的正極連接到下一個模組的負極。

  • 電壓相加
  • 電流不變
4 個模組串聯:
電壓 = 4 × 30V = 120V
電流 = 8A
功率 = 120V × 8A = 960W

並聯 (Parallel Connection)

將所有模組的正極連接在一起,負極也連接在一起。

  • 電壓不變
  • 電流相加
4 個模組並聯:
電壓 = 30V
電流 = 4 × 8A = 32A
功率 = 30V × 32A = 960W

在實際應用中,通常會混合使用串並聯,以滿足逆變器充電控制器的特定電壓和電流範圍要求。


太陽能系統的應用

太陽能產生的直流電 (DC) 可以透過不同方式被利用。

離網型系統 (Off-Grid)

適用於露營車、船隻或偏遠地區。系統通常包含:

  • 太陽能板: 產生電力。
  • 充電控制器 保護電池免於過充或過放。
  • 電池: 儲存電力供夜間使用。
  • 逆變器 將直流電 (DC) 轉換為交流電 (AC)。

併網型系統 (Grid-Tied)

最常見的住宅和商業應用。系統與公共電網連接:

  • 純併網型: 白天發電自用,多餘電力賣回電網;夜間從電網購電。
  • 併網儲能型: 增加電池儲存多餘電力,優先自用,並可在停電時作為備用電源。
重要安全須知:標準的純併網逆變器具備「防孤島效應 (Anti-islanding)」保護,在電網停電時會自動斷開,以保護維修人員安全。因此,若需停電備援,必須選用具備備援功能的混合型逆變器或儲能系統。

深入核心:PN 接面的魔法

太陽能電池之所以能將電子和電洞分開,產生電壓,全靠 PN 接面內建的電場。

1. 材料摻雜 (Doping)

純矽有4個價電子,會與鄰近原子共享形成穩定結構。為了創造自由電荷,我們進行摻雜

  • N 型半導體 在矽中加入磷 (Phosphorus),它有5個價電子,多出1個成為自由移動的負電子
  • P 型半導體 在矽中加入硼 (Boron),它只有3個價電子,形成一個可被填補的電洞

2. 形成空乏區 (Depletion Region)

當 N 型和 P 型材料接觸時,N 型的自由電子會擴散到 P 型去填補電洞。這使得接面處形成一個內建的電場,並產生一個沒有自由電荷的「空乏區」。

3. 光電效應發生

光子撞擊矽原子時,會產生電子-電洞對。光子可在不同深度被吸收,但只有在空乏區內、或是在能擴散至空乏區的距離內產生的電子-電洞對,才能被有效分離:

  1. 空乏區的內建電場會將負電子推向 N 型層,並將正電洞拉向 P 型層
  2. 這種電荷分離創造了電壓。若距離太遠,電子和電洞會在被收集前「復合」而損失掉。
  3. 連接外部電路後,電子便會流動形成持續的直流電流

效率的極限:為何無法 100% 轉換?

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受到物理定律的限制,主要原因如下:

綜合以上因素,單接面矽太陽能電池在標準 AM1.5G 光譜與非集中光條件下的理論最高效率(蕭基-奎伊瑟極限)約為 33%。而多接面或聚光型技術則可突破此上限。

這也解釋了影片中「為何紅色 LED 無法為自己供電?」的問題:因為從「電→光→電」的每次轉換都伴隨著巨大的能量損失(如電阻熱耗、發光量子效率、光譜不匹配等),整體效率遠低於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