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量測基礎知識

本節介紹天線量測的核心概念,從天線的種類與應用,到其電磁場的行為模式。了解這些基礎是掌握更進階量測技術的關鍵第一步。

天線的種類與應用

天線是無線通訊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元件,負責將電信號轉換為電磁波,或反之。它們的設計多樣,以滿足從行動通訊到衛星導航等各種應用的需求。天線的分類可基於其機械結構(如線型、孔徑天線)或電氣特性(如諧振、寬頻天線)。

衛星通訊: 孔徑、陣列
行動通訊: 線型、微帶
雷達 (RADAR): 陣列、反射面
導航 (GPS): 微帶、螺旋

🛰️📡📱🧭

天線,無所不在!

天線的電磁場區

天線輻射的電磁場會隨距離變化,形成不同的場區。我們最關心的是「遠場區」,因為天線的性能(如增益和輻射方向圖)是在此區域定義的。請點擊下方各區域以了解更多資訊。

AUT (待測天線)
反應區
輻射區
遠場區 → ∞

點擊一個場區以查看其描述。

天線量測技術比較

選擇正確的量測技術對於準確評估天線性能至關重要。不同的技術各有其優缺點及適用場景。本節將對比三種主要的量測方法:遠場、緊縮場與近場測試。

傳統遠場測試 (Far-Field)

此方法直接在天線遠場區進行量測,模擬天線的實際工作環境。主要挑戰是需要非常大的測試距離,其最小距離由遠場條件 \(R > 2D^2/\lambda\) 決定。其中 \(D\) 是天線的最大尺寸(例如反射盤的直徑),而 \(\lambda\) 則是對應操作頻率的波長。在測試寬頻天線時,應使用最高操作頻率(波長最短)來計算此距離,以確保在整個頻段內都滿足遠場條件。

優點:
  • 概念直觀,直接量測遠場特性
  • 數據處理相對簡單
缺點:
  • 需要極大的戶外或室內空間
  • 易受天氣和環境反射干擾
  • 成本高昂

近場技術原理

近場量測不僅節省空間,其強大的診斷能力使其成為天線開發和驗證的利器。本節將說明其核心原理——近場至遠場轉換。

從近場到遠場:數學轉換

近場掃描的核心是基於惠更斯原理 (Huygens' Principle):任何一個波前上的點都可以看作是新的球面子波源。我們在一個包圍天線的表面(平面、圓柱面或球面)上,用探頭量測這些子波源產生的合成場的振幅與相位。接著,利用傅立葉轉換,我們可以將這些在空間域量測的數據轉換到角譜域。這個角譜就描述了所有向外傳播的平面波。最後,我們可以在無窮遠處對這些平面波進行疊加,從而精確地重建出天線遠場輻射方向圖。

📡

1. 近場掃描

量測振幅與相位

📊

2. 傅立葉轉換

空間域 → 角譜域

🌐

3. 遠場重建

獲得完整3D方向圖

相位陣列天線測試

相位陣列天線透過電子控制各單元的相位,實現快速的波束掃描,是現代雷達和通訊系統的核心。測試這類天線的關鍵在於驗證其在不同掃描角度下的性能。本節將互動式地展示波束轉向的過程。

互動式波束轉向模擬

下方的圖表模擬了一個線性相位陣列天線的輻射方向圖。此模擬基於陣列因子理論,計算各方向的合成場強。請拖動滑桿來改變波束的指向角度,觀察方向圖的物理變化,以及掃描損失對增益和波束寬度的影響。

增益 (dBi)

41.83

峰值旁瓣 (dB)

-31.52

波束寬度 (度)

1.70

RMS 旁瓣 (dB)

-4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