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振盪電荷到無線通訊

天線是現代通訊的基石,但它究竟是如何將電路中的訊號,轉換成看不見卻無處不在的電磁波呢?本指南將帶您一探天線背後的物理奧秘。

快速導讀 (TL;DR)

天線是把電訊號變成能穿越空氣的「看不見波動」的裝置。關鍵在於:要讓訊號離開發射器、向外傳得遠,電荷必須「加速」並改變周圍的電場。好的天線會把能量從附近的儲存場 (近場) 轉成向外傳播的電磁波 (遠場)。本文用直觀類比、圖示與簡單算例,說明天線為何工作、常見類型如何取捨,以及如何用 Friis 方程估算自由空間的接收功率。

1. 基本挑戰:為何訊號需要「傳播」?

天線的核心功能是在電訊號與電磁波之間進行雙向轉換。但為何我們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封閉電路來產生可傳輸的訊號?關鍵在於「輻射效率」。

低效結構:封閉導體的感應場

源頭

時變電流在導體周圍同時產生「近場」與「遠場」。若結構不當(如一個小線圈),能量主要以近場形式儲存在源頭附近,無法有效向外傳播,輻射效率極低。

輻射效率極低!

高效結構:天線的輻射場

源頭

天線經過精心設計,能最大化「輻射電阻」,將能量有效地轉換為「遠場電磁波。這些波能脫離源頭,攜帶資訊向遠方傳播,實現無線通訊。

成功向外傳播!

2. 傳播的秘密:加速中的電荷

電磁波能夠脫離源頭傳播的物理核心,來自於「加速中的電荷」。讓我們透過一個振盪的電偶極模型,來觀察電場線如何奇蹟般地「掙脫」束縛。

按下「播放」開始動畫。

這個過程的關鍵在於電場的「記憶效應」或稱「扭結 (kink) 現象」。當電荷加速或減速時,它產生的新電場無法瞬間傳播到整個空間,舊的電場資訊依然存在。這種新舊電場之間的「拉扯」形成了扭結,這個扭結就是脫離源頭的電磁波。隨著電荷持續振盪,這個扭結不斷向外傳播,形成了攜帶能量的電磁輻射。

專家註解:遠場的嚴謹表述

遠場區域,電場強度 (E) 與電荷的加速度 (a) 成正比,且振幅隨距離 (r) 以 1/r 的形式衰減。更精確地說,在某個時間點 t 觀測到的電場,是由遲延勢所描述的延遲時間 (retarded time) t' = t - r/c 時的電荷加速度所決定的,這體現了電磁場傳播需要時間的物理事實。

3. 偶極天線的運作原理

我們不需要真的去移動微觀電荷,一根簡單的金屬導線就能實現同樣的效果。偶極天線是天線中最基本的形式,其運作原理是雙向的。

發射訊號

當我們在天線中央施加一個隨時間變化的電壓訊號時,導線中的電子會被推動。這導致電子在導線一端累積(形成負電荷),而另一端則因失去電子而帶正電。隨著電壓訊號的振盪,正負電荷在導線兩端來回穿梭,形成振盪的電偶極,進而輻射出電磁波

電壓訊號 (Input) ⚡️

電子來回移動 ↔️

兩端電荷振盪 (+/-)

電磁波輻射 (Output) 📡

設計關鍵原則:諧振長度

為達到最佳的發射與接收效率,天線的長度(L)應與其操作訊號的波長(λ)有特定關係,以達成「諧振」。對於半波偶極天線,理想長度接近半個波長,但並非精確的 λ/2。

專家註解:端點效應 (End Effect)

由於電場在導線末端會稍微洩漏到周圍空間,使得天線的「電氣長度」略大於其「物理長度」。為了達到最佳諧振,實際製作時的物理長度需要稍微縮短。

其中,波長 (λ) 可由光速 (c, 約 3×10⁸ m/s) 除以頻率 (f) 計算:

λ = c / f

一個常見的初估公式為:

L ≈ 0.95 × (λ / 2)

或使用經驗公式(頻率單位為 MHz):

L (feet) ≈ 468 / f (MHz)
實例計算:估算 100 MHz 半波偶極天線長度
  1. 計算波長 (λ):
    λ = c / f = (3 × 10⁸ m/s) / (100 × 10⁶ Hz) = 3 公尺
  2. 計算理想半波長:
    λ / 2 = 3 m / 2 = 1.5 公尺
  3. 考慮端點效應修正:
    L ≈ 0.95 × 1.5 m = 1.425 公尺
  4. 使用經驗公式驗算:
    L(feet) ≈ 468 / 100 = 4.68 英呎
    4.68 feet × 0.3048 m/foot ≈ 1.426 公尺

結論:兩種方法的計算結果非常接近!

4. 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基於偶極天線的基本原理,工程師們發展出各式各樣的天線,以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以下是三種常見的天線類型。

八木-宇田天線 (Yagi-Uda)

早期電視接收

  • 關鍵組件: 振子 (Dipole)、反射器 (Reflector)、引向器 (Director)。
  • 運作原理: 透過精確配置各元件的長度與間距,將訊號能量集中到特定方向。通常反射器略長於半波長,引向器略短,間距約為 0.1–0.3λ,藉此提升指向性與增益。

碟形天線 (Dish Antenna)

衛星電視、點對點通訊

  • 關鍵組件: 拋物面反射器、LNB/LNBF
  • 運作原理: 將來自遠方的近似平面波訊號,透過拋物面精確聚焦到焦點上的 LNBF。天線口徑越大,增益越高,常見 Ku 頻段家用天線直徑約 60–90 公分。

貼片天線 (Patch Antenna)

手機、GPS、Wi-Fi

  • 關鍵組件: 金屬貼片、介電質基板、接地面。
  • 運作原理: 金屬貼片作為輻射體。其諧振長度約為「介電質中」的半波長,因此尺寸遠小於在空氣中的半波長,易於整合到電路板上。
專家註解:貼片天線尺寸

實際尺寸需用「有效介電常數 (ε_eff)」與「邊緣場修正」(ΔL) 計算,近似公式為:

L ≈ λ₀/(2√ε_eff) - 2ΔL

核心元件詳解:碟形天線的大腦 - LNB/LNBF

LNB (Low-Noise Block Downconverter) 是碟形天線技術的核心,而 LNBF 則是整合了饋源 (Feedhorn) 的一體式 LNB。它執行著一系列精密的訊號處理任務。

訊號處理流程:
  1. 聚焦與耦合:訊號經拋物面反射後,由饋源收集並導入波導管。
  2. 感應與放大:內部探針感應出微弱的微波訊號,並立即進行低雜訊放大 (LNA)。
  3. 降頻轉換:將高頻的衛星訊號 (如 Ku/Ka 頻段) 降頻至較低的 L-Band (約 950–2150 MHz),以便透過同軸電纜傳輸。
雙倍效率的秘密:極化分集

為了在同一頻率上傳輸更多數據,衛星系統採用極化技術:

  • 線性極化使用兩根互相垂直的探針,分別接收水平 (H) 和垂直 (V) 極化的訊號。
  • 圓形極化需在饋源中加入「極化器」,將左旋 (LHCP) 或右旋 (RHCP) 的圓極化波轉換為線性極化,再由探針接收。

5. 不可忽視的關鍵:極化 (Polarization)

極化描述電磁波電場向量的振動方向。接收天線必須與來波的極化相匹配,才能最有效地接收能量,否則會導致訊號嚴重衰減。

常見極化類型

  • 線性極化 (Linear): 電場在固定方向上振盪,如垂直或水平。廣泛用於地面廣播和 Wi-Fi。
  • 圓形極化 (Circular): 電場向量的末端在空間中畫出圓形軌跡,分為右旋(RHCP)和左旋(LHCP)。常用於衛星通訊,因其能克服訊號因反射或穿過大氣層(法拉第效應)造成的極化旋轉問題。

極化不匹配損失

當收發天線極化不一致時,接收功率會下降。對於線性極化,若兩者夾角為 φ,則極化損失因子 (PLF) 為 PLF = cos²φ。
以 dB 表示時,極化損失 (正值,表示衰減量) 為:

Lpol(dB) = -20 log₁₀(|cos φ|)

  • 範例: φ=45° 時,Lpol ≈ 3.01 dB (功率約減半);φ=90° 時,理論上 PLF=0 (損失 → ∞),但實務上會因多徑與系統非理想性仍出現殘留能量。
現實情境:多重路徑反射

在真實環境中,訊號會經由建築物、地面等反射到達接收端。每次反射都可能改變訊號的極化狀態。因此,即使直射路徑的極化完全不匹配(如RHCP對LHCP),接收端仍可能收到來自不同反射路徑的訊號,只是訊號會變得不穩定並產生衰落。這也是為何在複雜環境中,圓形極化MIMO這類分集技術特別有效。

6. 自由空間的功率計算:Friis 傳輸方程式

Friis 傳輸方程是RF通信中的基礎公式,用於計算自由空間中兩個天線間的功率傳輸關係。該方程有線性和分貝(dB)兩種表示架構,各有其適用場景和優勢。

線性架構 (Linear Form)

現代線性形式
PrPt
=
Gt Gr λ2(4πd)2

其中 Pt, Pr 為功率 (W); Gt, Gr 為線性天線增益; λ 為波長 (m); d 為距離 (m)。

特點
  • 功率值直接相乘,適合功率預算計算。
  • 增益為線性比值 (如增益2表示功率放大2倍)。
  • 轉換為dB:GdB = 10 log₁₀(Glinear)

分貝架構 (dB Form)

完整 dB 形式

Pr = Pt + Gt + Gr - Lpath

將乘法轉換為加減法,計算更直觀。

路徑損耗 (Path Loss)

Lpath = 20 log₁₀(4πd/λ) (dB)

單位說明
  • Pt, Pr:功率 (dBm 或 dBW)
  • Gt, Gr天線增益 (dBi 或 dBd)
  • Lpath路徑損耗 (dB)

7. 更進階的技術:天線陣列 (Antenna Arrays)

透過將多個天線單元(元素)以特定方式排列組合,我們可以像控制探照燈一樣,精準地控制電磁波的發射方向與形狀,這就是天線陣列,也是 5G 和雷達等現代技術的核心。

波束成型 (Beamforming)

藉由精密控制饋入每個天線單元的訊號的「相位」和「振幅」,利用干涉原理,可以在特定方向上產生建設性干涉(訊號疊加增強),在其他方向產生破壞性干涉(訊號抵消減弱)。

  • 波束指向 (Beam Steering): 動態調整相位差,可以使主波束指向不同方向,無需機械轉動天線。
  • 旁瓣抑制 (Sidelobe Suppression): 調整振幅分布(如中央強、兩側弱),可以降低旁瓣(Side Lobe)的強度,減少對非目標方向的干擾。
  • 零點成形 (Null Steering): 在特定干擾源方向上形成輻射零點,主動過濾掉干擾訊號。
實務考量:光柵瓣 (Grating Lobes)

在陣列天線中,如果單元間距 d 太大,當進行波束掃描時會發生採樣混疊,產生其他與主波束強度相當的無用波束,稱為光柵瓣。為避免此現象,保守設計常採 d ≤ λ/2;若 d > λ/2,則在某些掃描角會出現光柵瓣,需透過縮小間距或採用加窗/振幅加權等方法抑制。

8. 實用問答 (FAQ)

如何為家中的 Wi-Fi 路由器選擇天線?

1. 增益 (dBi): 越高增益的天線,訊號傳得越遠,但波束也越窄。若要覆蓋單一長廊,可選高增益(如 8 dBi)天線;若要覆蓋方形的室內空間,中等增益(如 3-5 dBi)的全向天線通常更合適,它的垂直覆蓋範圍較好。

2. 全向 vs. 指向性: 大多數家用路由器配備的是全向天線,訊號在水平面上均勻分布。如果你需要將訊號集中傳送到特定區域(如另一棟建築),則應選擇指向性天線(如平板或八木天線)。

為何手機天線這麼小,不像傳統天線需要半波長?

這歸功於多項技術的結合:

1. 高頻率: 手機運作在數百 MHz 到數 GHz 的高頻段,根據 λ = c/f,頻率越高,波長越短,因此所需的半波長尺寸也自然縮小。

2. 介電質加載: 手機內部使用高介電常數的材料(如電路板本身),能進一步縮短電磁波在其中的波長,使得天線的物理尺寸可以做得更小。

3. 天線設計: 現代手機使用的是高度複雜化的貼片天線或其衍生設計(如 PIFA),透過巧妙的結構讓小尺寸天線也能在多個頻段上實現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