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的悖論:壓倒性支持下的未通過
2025年核三廠延役公投案,呈現了一個弔詭的結果:儘管在投票者中獲得近四分之三的壓倒性支持,卻因整體投票率過低,同意票數未達法定門檻而宣告失敗。本頁將帶您深入剖析數據背後的意涵、歷史趨勢與未來影響。
公投結果詳析:為何未通過?
公投通過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且同意票數達到投票權人總數的四分之一。雖然第一個條件輕鬆達成,但第二個「絕對門檻」成為了無法跨越的高牆。低投票率使得同意方的支持無法轉化為法律上的勝利。
關鍵數字解析
- ✓投票權人總數:約 20,002,091 人
- ✓通過門檻 (1/4):約 5,000,523 票
- ✓實際同意票數:4,341,432 票
- ✓實際不同意票數:1,511,693 票
核心問題:同意票數雖然遠超不同意票,但距離法定的 500 萬票門檻,仍有約 66 萬票的差距。這凸顯了在「公投綁大選」脫鉤後,單獨動員選民投票的極高難度。
歷史脈絡:台灣核能民意的演變
比較近三次全國性核能公投,可以看出台灣民意的清晰轉變:從對「非核家園」時程的普遍質疑,到對特定新核電計畫(核四)的否決,再到對延役既有核電廠(核三)的務實支持。然而,投票率的持續下滑也成為一個顯著趨勢。
圖表顯示,2018年因與地方大選合併舉行,投票率最高,成功廢除非核家園時程。2021年與2025年公投脫鉤大選後,投票率顯著下降。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核三案的同意票比例(在投票者中)是三次公投中最高的,顯示民意對「延役」的支持度遠高於「廢除非核」或「重啟核四」。
地理差異:普遍同意下的「反向鄰避」
全國368個鄉鎮市區中,有361個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顯示支持延役的普遍性。然而,唯一的反對聲音集中在核三廠所在的屏東縣,呈現出「距離風險越遠越支持,距離越近越疑慮」的現象。同時,核電廠周邊居民的態度也從過去的「反核四」轉變為「挺核三」。
地區 | 2021 重啟核四 (同意%) | 2025 延役核三 (同意%) | 態度轉變分析 |
---|---|---|---|
新北貢寮 (核四所在地) | 24.16% | 55.52% | 從強烈反對新威脅,轉為接受既有資產 |
屏東恆春 (核三所在地) | N/A (非直接相關) | ~60.00% | 在地居民在參與者中,明確支持延役 |
南投縣 (最高催票率) | 56.91% | ~80.00% | 內陸縣市對穩定供電的高度關切 |
未來影響:能源政策與政治賽局的十字路口
公投未過,但其高支持度已對政局產生深遠影響。政府的能源政策面臨轉向壓力,而在野黨則將矛頭指向公投制度本身,預示著未來的政治角力將圍繞「修法」與「能源轉型路徑」兩大主軸展開。
⚡ 能源政策的「戰略模糊」
政府雖維持「非核家園」框架,但總統賴清德提出不排除考慮「先進核能」(如SMR),為未來保留政策彈性。這開啟了名義上無核,實質上探索新核能的政策新階段,以應對產業(特別是半導體)對穩定電力的龐大需求,維繫台灣的「矽盾」地位。
🗳️ 「鳥籠公投」的修法之爭
在野陣營將公投失敗歸咎於「公投脫鉤大選」的制度設計,稱其為「鳥籠公投」,並揚言推動修法。未來立法院將上演程序之爭,結果將決定台灣直接民主的樣貌,是成為有效的制衡工具,還是淪為高成本的政治儀式。
🌍 國際視角下的能源自主
國際社會將台灣的能源政策視為其國家韌性的指標。公投結果的矛盾性,可能被解讀為台灣在面對重大戰略抉擇時的內部政治僵局。這可能影響國際投資者信心,並在地緣政治風險評估中,成為一個潛在的減分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