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物過敏與易致敏食物
深度全方位研究報告

本研究系統性地彙整台灣食物過敏的流行病學、臨床實務、食品標示、社會經濟影響與民眾認知,旨在提供一份給予臨床、政策與產業應用的綜合性證據報告。

約 7-10%

兒童曾報告食物過敏

前三大

過敏原:甲殼類、蛋、奶

超過 60%

民眾對食品標示認知不足

主要過敏原盛行率

本章節呈現台灣地区常見食物過敏原的盛行率分佈,並提供不同年齡層的數據比較,協助使用者了解過敏風險的全貌。

選擇查看的族群:

年齡分佈佔比

點擊左方圖表查看特定過敏原

飲食中的隱性風險

許多加工食品與傳統菜餚中含有未明確標示的過敏原。此互動工具旨在揭示台灣常見飲食中的高風險隱性來源,提升民眾的風險意識。

篩選食物類別:

臨床診斷與政策法規

本節概述了台灣現行的食物過敏臨床診斷流程,並評估了相關食品標示法規的優缺點,為專業人士與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

臨床診斷流程概覽

1
詳細病史詢問

包含症狀、攝食紀錄、家族史。

2
過敏測試

皮膚點刺測試(SPT)血清特異性IgE抗體(sIgE)檢測。

3
飲食排除試驗

在醫師指導下,暫停食用懷疑的食物2-4週。

4
口服食物激發試驗 (OFC)

黃金標準,需在醫療院所監督下進行,以確認診斷

現行食品標示法規評估

優點
  • 強制標示11項常見過敏原,提升基本保障。
  • 規範「得標示」警語,提醒產線交叉污染風險。
  • 與國際主要規範逐步接軌。
待改進之處
  • 「得標示」警語缺乏強制性與統一標準,易造成混淆。
  • 散裝食品、餐飲場所的過敏原資訊揭露不足。
  • 對於新興或地區特有過敏原(如芒果)未納入強制標示。
  • 執法與抽查力度有待加強,尤其針對中小型業者。

社群聲量與公眾認知

透過分析近年的網路社群數據,我們得以窺見大眾對於食物過敏的討論熱度、情緒以及常見的迷思。這些洞察有助於規劃更有效的公衛教育策略。

網路討論熱度:過敏關鍵詞聲量排行

常見網路迷思與誤解

  • 迷思:「過敏」等於「食物不耐

    事實:過敏涉及免疫系統,可能危及生命;食物不耐則多為消化系統問題,症狀較輕微。

  • 迷思:小時候沒過敏,長大就不會

    事實:成人也可能新發生食物過敏,尤其是對甲殼類和魚類。

  • 迷思:只吃一點點沒關係

    事實:對嚴重過敏者而言,極微量的過敏原也可能引發致命反應。

  • 迷思:過敏原煮熟就沒事了

    事實:大多數食物過敏原的蛋白質結構對熱穩定,烹煮無法完全去除其致敏性。

關鍵發現與政策建議

綜合本研究所有發現,我們為不同領域的利害關係人整理出具體、可行的短中長期建議,以期共同建構一個對食物過敏者更友善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