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真的被物價吃掉了嗎?

本儀表板整合近五年公開數據與深入分析,帶您一窺數據背後真實的台灣經濟民生樣貌。

總結洞察:近五年薪資與物價趨勢

物價:確實上漲,但幅度溫和且集中。
近三年通膨率(CPI年增率)皆高於 2% 警戒線,但屬溫和通膨。漲幅主要由外食費(近月約+3%)與食品類貢獻,民眾感受深。而剔除蔬果能源的核心CPI漲幅較低,顯示通膨壓力集中在民生必需品。

薪資:中位數緩步上升,但體感有限。
全體薪資中位數從 2020 年的 50.1 萬,成長至 2023 年的 52.5 萬元。雖然名目薪資有增加,但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薪資增長緩慢,甚至部分時期呈現負成長,這就是「薪水沒漲」體感的來源。

現象:出國潮與高價飲品並不矛盾。
出國人次上升反映的是財富分配、價值觀轉變與疫後報復性消費的綜合結果,而非通膨無感。高價手搖飲則是「小確幸」消費與市場分級的體現,消費者願意為品牌和體驗付出溢價。

總體觀察:薪資與物價的五年競賽

此圖表比較了「薪資中位數年增率」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紅線(物價)長期高於藍線(薪資成長),直觀呈現了薪資成長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的困境。

族群分析:誰的薪資成長最有感?

整體數據可能掩蓋了不同族群的差異。點選下方按鈕,觀察「年齡層」與「行業別」的薪資中位數趨勢,了解科技業與傳統產業的薪資差距。

🎯 30-49 歲主力族群觀察:

根據 2023 年數據,30–39 歲的薪資中位數為 55.7 萬元,而 40–49 歲則為 59.4 萬元。此年齡段薪資雖呈緩步上升,但對比五年前的增幅約 5%,低於同期的物價累積漲幅(約 8-9%),解釋了為何此族群對生活成本壓力感受特別深刻。

市場剖析:解讀消費行為與價差之謎

看似矛盾的消費現象與商品價差背後,其實隱含著特定的經濟邏輯與結構性因素。

✈️ 物價漲 vs. 出國潮

主因在於「報復性旅遊需求」釋放、「國內外旅遊CP值倒掛」以及「通膨對不同收入族群影響不一」。許多家庭寧願精打細算省下日常開銷,也要完成年度的出國規劃。

🥤 百元手搖飲之謎

這是「小確幸消費心理」的體現。手搖飲作為可負擔的奢侈品,滿足了消費者的即時滿足感。加上產品創新與品牌價值,使得價格並非唯一考量,市場得以持續擴張。

📱 行動電源價差之謎

台灣售價較高非單純經銷商利潤,而是包含多重成本:
1. BSMI 強制檢驗 確保安全合規的必要費用。
2. 稅負成本: 進口需課徵關稅與營業稅。
3. 通路與保固: 實體店租、人事及在地售後服務成本。

關鍵指標與查證工具

媒體報導常聚焦短期波動,容易引導情緒。學會使用以下官方平台,能幫助您建立更全面的數據觀,理性判斷經濟情勢。

主計總處 CPI 統計

查詢整體、核心及各類別物價指數的官方來源,了解通膨的全貌。

薪情平台

查詢各年齡、行業的薪資中位數與分位數,了解自身薪資在市場上的位置。

物價資訊看板平台

追蹤米、油、蛋、肉等 17 項重要民生商品的即時零售價格。

農業部 AMIS

查詢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批發市場月均價,避開短期天候造成的價格噪音。

觀光署統計資料庫

查詢國人出入境人次,驗證旅遊趨勢與消費行為的變化。

如何驗證菜價新聞?

點此學習判讀框架:結合批發價、核心CPI與天候新聞,理性看待短期價格波動。

00:00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