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台灣的海底命脈
台灣99%以上的國際數據通訊依賴數十條深埋海底的光纖電纜。這些如神經系統般的線路是我們連接世界的生命線,但它們也異常脆弱。本報告將帶您深入了解台灣海底電纜的現況、挑戰與衝擊。
>99%
國際數據仰賴海纜
24條
現有國際與國內海纜總數
數週至數月
典型維修時間
近年台灣周邊海纜中斷事件頻率
注意:此圖表數據基於公開新聞報導和官方報告匯總,統計時間為 2023年第一季至2025年第二季,旨在說明趨勢而非精確統計。
海纜為何會中斷?
海底電纜雖然堅固,卻暴露在各種自然與人為風險之中。全球範圍內,超過三分之二的損壞由人類活動造成。
漁業與船錨
自然災害
海上工程
蓄意破壞
斷纜會造成什麼影響?
斷纜的影響因地點而異。對於有多條海纜備援的台灣本島,影響相對輕微;但對於僅依賴少數線路的離島,後果則可能十分嚴重。
離島地區 (如馬祖)
- 通訊中斷: 網路、社群媒體、線上支付等服務近乎癱瘓。
- 資訊孤島: 無法即時獲取資訊,影響日常生活與緊急應變。
- 經濟停滯: 觀光、金融、商業活動嚴重受創。
- 備援有限: 僅能依賴頻寬極小的微波通訊,網速倒退20年。
台灣本島
- 網路降速: 連線至特定國家或地區的網站速度變慢、延遲增加。
- 流量繞道: 數據流量會自動切換至其他備用海纜,使用者多半無感。
- 潛在風險: 若多條主要海纜同時中斷,可能對金融交易、雲端服務等造成重大衝擊。
- 數位韌性: 多元化的海纜佈局是保障台灣 數位韌性 的關鍵。
海纜在哪?由誰負責?
台灣因其關鍵的地理位置,成為國際通訊樞紐。海纜的建設與維護是公私部門與跨國合作的複雜工程,攸關台灣的數位命脈。
主要海纜登陸點
國際海纜登陸點 (14條)
承載台灣超過99%的國際網路通訊量。
國內海纜登陸點 (10條)
主要連接澎湖、金門、馬祖等離島。行政院已於2024年將其列為關鍵基礎設施。
地理優勢與責任
台灣位處西太平洋要衝及東亞與東南亞交匯處,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完整的電信基礎設施,使其成為區域通訊樞紐。
國際海纜的建設與維護由國際電信公司組成的 聯盟 共同負責,台灣的中華電信是重要成員。國內海纜則由中華電信獨資建置營運。
維護與修理
海纜的維護是跨國合作的龐大工程。一旦發生中斷:
- 定位斷點: 透過儀器精準定位數千公里外的故障點。
- 派遣維修船: 調度全球為數不多的專業海纜維修船前往該海域。
- 水中作業: 使用水下機器人(ROV)將海纜拉出水面。
- 精細熔接: 在船上切除損壞部分,並將光纖重新熔接。
- 放回海床: 將修復後的海纜重新鋪設回海床。
整個過程受天氣、海象、船期等因素影響,耗時甚鉅,成本高昂。
事實核查:台灣海纜現況
核實結論 (重點先行)
網傳「9條海纜同時癱瘓」為 錯誤訊息。根據數位發展部與中華電信於2025年9月初的說明,當時情況為:國內10條海纜均正常;14條國際海纜中有3條待修復,且均已由備援路由承載,對外連線正常。
逐項評估
傳言:「2025年9月已有9條海纜同時癱瘓」
判定:錯誤
官方已澄清國內海纜全數正常,國際僅3條待修且已備援分流。
傳言:「受影響海纜名單包含EAC1/2、C2C、RNAL NACS...」
判定:多處不精確/混名
除了EAC2在東南亞段有故障外,其他多條同時斷裂缺乏佐證,且傳言中海纜命名方式不正確。
觀念:「海底纜線同時用於電信與電力傳輸」
判定:不精確/易混淆
電信海纜(傳輸資料)與電力海纜(輸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系統,不應混為一談。
事實:「宏泰58號」破壞台澎3號,船長遭判刑
判定:正確
此為2025年真實案例,6月一審判刑3年,8月二審維持原判。
討論:「是否需引進Starlink作為備援」
判定:有助韌性但非萬靈丹
低軌衛星可作為關鍵業務與災時備援,但無法取代海纜的巨大容量與成本優勢,應定位為補充方案。
綜合判讀
網路文章混合了部分正確的背景資訊(如海纜總數、個案判決、修復時程)與 不實的即時狀態(「同時9條癱瘓」),並對電信海纜與電力海纜產生概念混淆。建議應以主管機關的即時公告為準,並關注於提升台灣「多路由、多技術」的系統性 灰色地帶 數位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