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轉手套利」模式
特定公司標得國有地後,短期內將股權高價轉賣,獲取上億價差。
得標半年內轉賣中興電工,公司市值從 2,000多萬 暴增至 5億元。
本土廠商得標後,迅速將股權轉售給日本丸紅、美國ISQ等外資,價差上億。
標得台中后里馬場土地後,將子公司「晁陽」股權賣給外資。
為何漂亮的發電目標,卻經不起一場颱風的考驗?
官方目標已確定跳票,且因開發進入「深水區」,後續進度挑戰更大。
嘉義、台南光電案場嚴重受損
超過 2,600 支電線桿損毀
一場颱風,暴露出光電設施與電網的脆弱性。光電重災區反而長時間無電可用,凸顯了台灣電網「大水庫」結構的弱點:發電端正常,但末端配送網絡一旦被摧毀,電力便無法送達。
「台電的財務困境,嚴重限制了其進行電網現代化、電纜地下化等高成本的基礎設施投資。」
加上台電鉅額虧損,難以進行電網韌性升級,使得光電在天災面前,穩定供電的承諾顯得格外蒼白。
為了追求速度,我們犧牲了程序正義與環境永續?
為求「快」,許多大型光電案場以層級較低的「環社檢核」取代嚴格的「環評」,由專業能力存疑的工研院審查,埋下環境災難的種子。
在台南七股,居民從激烈反彈到「避而不談」,背後是地方勢力的精神壓迫與長期抗爭下的無力感,反映了溝通機制的完全失效。
「他們用狗吠火車這樣的形容詞在形容(抗爭),久了也會有很大的無力感。」 - 馮建棨
所謂的「漁電共生」,在許多地方更被揭露是「有電無漁」,對原有產業造成衝擊,戳破了共榮共生的美好想像。
關鍵議題深度解析
發電量與天候高度相關,極端氣候(如連續大雨)會直接影響發電量。未來若極端氣候成常態,台灣必須思考在光電無法穩定輸出時的替代電力來源,以維持供電穩定。
電價上漲是多重因素造成,包括國際燃料價格(如俄烏戰爭影響)。但綠電開發成本相對偏高,且台電早期吸收了許多高成本案場,這確實是台電虧損與電價壓力的原因之一,未來成本轉嫁無法迴避。
關鍵在於「程序正義」與「透明溝通」。過去為求快而忽略環評、犧牲與民眾溝通的過程,是信任破產主因。政府應痛定思痛,將所有能源選項的成本與優劣公平攤開,並將民眾意見與實際問題納入「滾動式檢討」,才能重建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