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有關標題為 M.2 SSD 外接固態硬碟選購指南:技術規格和市場趨勢 的圖片

M.2 SSD 外接固態硬碟選購指南:技術規格和市場趨勢

完整解析 NVMe M.2 SSD 外接硬碟選購重點,涵蓋 USB 3.2 Gen 2、TLC vs QLC、DRAM 快取、散熱設計與外接盒控制晶片差異,深入探討讀寫效能、格式化選擇、溫度管理與市場趨勢,並評估瓶頸成因、容量需求與實際應用面向,協助更理性購買評估,並提供大廠成品與自組方案參考,幫助做出更精準的決策。

引言

今天想要選購一個外接固態硬碟(external SSD),該如何進行?

另外在市面上還可以看到隨身碟(USB flash drive)與傳統外接硬碟(external HDD)這兩種。

其特性與差異整理如下表:

特點隨身碟固態硬碟(SSD)外接(機械)硬碟(HDD)
速度速度較慢非常快,低讀寫延遲最慢、高讀寫延遲
容量8 GB 到 1 TB250, 500 GB, 1, 2, 4 TB1, 2, 4, 5, 6, 8, 10 TB
體積小巧,便於攜帶小型,便於攜帶較大,相對較重
熱處理散熱片導熱不需處理
優點便宜、小巧速度快、體積小容量大、單位成本低
缺點速度差異大價格普遍較高、不適合長時間供電機械結構:耗電大、怕摔、有噪音
市場平均每 GB 成本(TWD/GB)約 3.58 元外接成品約 2.59 元或自組 M.2 約 2.33~2.54約 1.26 元
  1. 外接機械硬碟(HDD):以其高容量和低單位成本著稱,但速度較慢,且因機械結構而更易受到物理損壞。通常為組裝 NAS 的首選。

  2. 隨身碟

    隨身碟與固態硬碟的差異主要在於容量與速度的考量,隨身碟其特性為小巧好攜帶,但市面上太多節約成本的考量導致速度參差不齊

    隨身碟是單位成本最貴的,但容量也不過 32, 64, 128 GB 為常見選擇,其價位也差不多為 100 (32 GB)到 500 元(128 GB)附近。

    市售產品有像是:

    • Kingston DT Max 256 GB:TWD 799。
    • 威剛 UE800 256 GB:TWD 999。
    • 廣穎 Marvel M80 250 GB:TWD 945。
    • 創見 ESD310C 256 GB:TWD 1,199。
  3. SSD

    固態硬碟市場上有分為成品型 SSD自組 NVMe M.2 SSD + 外接盒

    成品型自組 NVMe M.2 SSD + 外接盒
    外觀較為小巧,包裝內部通常裡面會提供一個 SSD 硬碟本體與一條線,買來拆開包裝後就直接無痛使用。不需要再管東管西。一切都很自由,可以自行選擇不同的廠商、記憶體顆粒、主控晶片、外接盒的控制器等,且整體價格上會在更低一點。

M.2 指的是一種小型、高效的介面規格,並支援多種訊號協定。其中用於 SSD 的協定為 SATA 與 PCI Express(PCIe) 兩種傳輸協定。

  • SATA 最快速度為 6 Gbps,實際最高速度為 600 MB/s。如果可以請選擇 NVMe 而不要選擇 SATA,否則會受限於 SATA 的速度無法跑滿 USB 3.2 Gen 2 的 1000 MB/s。
  • NVMe 是一種專為使用 PCIe 介面的快閃記憶體而設計的通訊協定,其中在選購 SSD 時會標記 PCIe Gen3 或是 PCIe Gen4,PCIe Gen 4 具有比 PCIe Gen3 更快的速度,但若選擇組裝外接 SSD,USB Gen 2 的速度選擇 PCIe Gen 3 即可,可以達到最快讀寫速度 1000 MB/s 左右。

本篇文章會以 NVMe M.2 SSD + 外接盒為出發點,進行選購注意參數說明。

硬碟選擇優先順序

  • 好攜帶:隨身碟 > SSD > HDD
  • 高效能:SSD > 隨身碟 > HDD
  • 考慮超大容量:HDD > SSD > 隨身碟
  • 成本考量:隨身碟 > HDD > SSD
  • 作業系統開機:SSD > HDD > 隨身碟
  • 怕摔:隨身碟 > SSD » HDD
  • 功耗:SSD > 隨身碟 > HDD
  • 不缺錢:SSD > 隨身碟 > HDD

USB 外接介面規格

無論外接硬碟內部採用何種協定或技術,最終都會透過 USB 介面與主機或其他裝置進行通訊。USB 規範歷經多次改版,各版本之命名與規格易令人混淆。現階段常見的 USB 版本主要包括:

  1. USB 3.2 Gen 1:最高傳輸速度約 500 MB/s。
  2. USB 3.2 Gen 2:最高傳輸速度約 1200 MB/s。
  3. USB 3.2 Gen 2×2:最高傳輸速度約 2400 MB/s。

下表列出各 USB 規範對應的行銷名稱、傳輸頻寬、理論與實際速度、先前命名、介面選項及線長:

行銷名稱對應規格傳輸頻寬理論最快速度實際單檔讀取速度先前名為介面選項線長
USB 5GbpsUSB 3.2 Gen 15 Gbps500 MB/s450-500 MB/sUSB 3.1 Gen 1、USB 3.0USB-A、USB Micro B、USB-C< 1 m
USB 10GbpsUSB 3.2 Gen 210 Gbps≈ 1,200 MB/s950-1,000 MB/sUSB 3.1 Gen 2、USB 3.1USB-A、USB Micro B、USB-C< 1 m
USB 20GbpsUSB 3.2 Gen 2×220 Gbps≈ 2,400 MB/s1800-1,900 MB/s×USB-C< 0.8 m
USB 20GbpsUSB4 Gen 2×220 Gbps≈ 2,400 MB/s1800-1,900 MB/s×USB-C< 0.8 m
USB 40GbpsUSB4 Gen 3×240 Gbps≈ 4,800 MB/s3,700-3,800 MB/s×USB-C< 0.8 m
USB 80GbpsUSB4 v2.080 Gbps≈ 9,600 MB/s5,000-6,250 MB/s×USB-C< 0.8 m

以 iPhone 15 Pro 支援 USB 10Gbps(USB 3.2 Gen 2)規範,理論最高速度可達 1200 MB/s;而 iPhone 15 僅支援 USB 2.0,其最高速度僅為 480 Mbps(約 60 MB/s)。

若將 NVMe M.2 SSD 用作外接硬碟,目前 2024 年主流產品均採用 USB 10Gbps 規範,實際讀寫速度約為 1000 MB/s。在選購 NVMe M.2 SSD 時,建議挑選讀寫速度達 1000 MB/s 以上之產品。例如,「鎧俠 KIOXIA Exceria G2 1TB/M.2 PCIe Gen3」產品,其循序讀取與寫入速度分別可達 2100 MB/s 與 1700 MB/s,並採用 TLC 顆粒,容量為 1 TB,同時享有五年保固。

  1. 根據 USB 編碼方式的差異,理論上最高傳輸速度可能會略有差異。實際速度根據不同的顆粒、快取機制也有所差異,可多參考網路上的性能指標評測。實際單檔速度僅為讀取速度,實際單檔寫入速度通常會相同或更低一些。
  2. 目前市面上支援 USB4 v2.0 的裝置主要基於 Intel Thunderbolt 5 晶片。這些晶片符合 USB4 v2.0 規格,並與其相容,但 USB4 v2.0 認證計畫仍在 USB-IF 的規劃階段,尚無正式通過認證的產品。
  3. 在 USB 3.x 規範中,其命名包含空格;而 USB4 正式名稱則移除了空格,且不附加「.0」後綴。

NVMe M.2 SSD 選購注意參數

TLC 還是 QLC?

在選用 SSD(固態硬碟)時,TLC(Triple-Level Cell)通常是比 QLC(Quad-Level Cell)更優先的選擇。QLC 並非目前市場的主流選擇,尤其在需要高耐用性和穩定性的應用中。

常見的 SSD 類型包括 TLC(每個單元儲存 3 位元)、QLC(每個單元儲存 4 位元),以及偶爾會看到的 MLC(Multi-Level Cell,每個單元儲存 2 位元)。

  • 位元數與單元數量的關係:每個單元儲存的位元數越少,要達到相同容量所需的單元數量就越多。例如,MLC(2 位元)比 TLC(3 位元)需要更多的單元來達到相同的儲存容量。
  • 耐用性與壽命:由於單元數量更多,資料可以有更多的冗餘來避免讀寫失敗,這意味著壽命較長。MLC 因為每個單元儲存的位元數較少,所以在同等容量下,單元數量更多,耐用性更高。
  • 資料處理速度:此外,處理更少位元的單元在資料讀寫上也相對較快。

因此,在選擇 SSD 時,特別是對於需要高性能和長壽命的應用,TLC 是比 QLC 更合適的選擇。

選擇 PCIe Gen 3 還是 PCIe Gen 4?

市面上大多數外接盒的主控晶片支援 PCIe Gen 3,並搭配 USB 3.2 Gen 2 的傳輸速度(理論值約 10 Gbps,實際傳輸速度約 1000-1200 MB/s)。因此,對於一般使用情境選擇 PCIe Gen 3 確保頻寬讀寫速度大於 1200 MB/s 就足夠。

若要組裝進階的 USB 3.2 Gen 2×2 系統以追求更快的傳輸速度,則必須確認外接盒的控制晶片是否支援此標準,並且所選的 NVMe M.2 SSD 其讀寫性能要大於 2400 MB/s。

是否需要 DRAM?

在選擇 NVMe M.2 SSD 時,建議優先選擇具備至少 1 GB DRAM 的型號,避免選擇 DRAMless(無 DRAM)版本。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在 NVMe M.2 SSD 中扮演快取的角色,能夠顯著提升資料傳輸效率,尤其在處理隨機讀寫操作時表現尤為出色。其主要功能是儲存檔案的映射表(mapping table),這張表記錄了資料在 NAND 快閃記憶體中的實際儲存位置。有了 DRAM,SSD 可以快速定位並存取資料,大幅縮短反應時間,提升整體性能。

為了降低成本,部分 NVMe M.2 SSD 不配置額外的 DRAM 晶片,這類產品通常會標註為「DRAMless」。沒有獨立 DRAM 的 SSD 會依賴兩種替代方案來儲存映射表與快取資料:

  1. NAND 快閃記憶體本身:直接將映射表儲存在 NAND 中,但由於 NAND 的存取速度遠低於 DRAM,這會導致性能下降。
  2. 主機記憶體(電腦的 DRAM):透過「主機記憶體緩衝(host memory buffer,HMB)」技術,SSD 可以經由 PCIe 介面直接存取電腦的 DRAM 作為快取。

外接硬碟採用 USB 協定,而 HMB 技術僅適用於 PCIe 介面,不支援 USB 協定。因此,在 USB 外接應用中,DRAMless SSD 無法利用主機記憶體來提升性能。

外接硬碟盒控制晶片的選擇?

選擇外接硬碟盒控制晶片時,首要考慮的是 M.2 插槽所支援的協定,市面上有 SATA 與 PCIe(NVMe)。該控制晶片負責橋接 PCIe 或 SATA 將其轉換為 USB 介面。這也直接影響外接硬碟盒支援的 USB 3.2 速度。市面常見晶片為:

主控晶片USB 協定傳輸頻寬
瑞昱 RTL9210USB 3.2 Gen 210 Gbps
瑞昱 RTL9210bUSB 3.2 Gen 2 + SATA10 Gbps
智微 JMS583USB 3.2 Gen 210 Gbps
祥碩 ASM2362USB 3.2 Gen 210 Gbps
祥碩 ASM2364USB 3.2 Gen 2×220 Gbps
祥碩 ASM2464PDUSB 4/Thunderbolt Gen 3×240 Gbps

以上晶片都是臺灣製造,即便是淘寶買的 SSD 外接盒也不外乎這三個晶片。而網路上對於三款控制晶片的測試並不多,所以並非考量 SSD 性能差異的因素。此外,USB3.2 Gen 2x2,SSD 的讀寫速度需大於 2400 MB/s,才能發揮其速度。

部分可能會看到使用 Intel JHL7440 晶片,這晶片相對於今日比較舊了。其對應晶片可以選擇 ASM2464PD 取代。

買滑蓋式還是掀蓋式的外接盒?

如果可以優先選擇掀蓋式而不是滑蓋式。

市面上許多標榜免工具即可安裝,這種大多數為滑蓋式,像是抽屜一樣即可取出 M.2 SSD,滑蓋式的散熱通常裡面會蓋上獨立的散熱遮罩,並沒辦法直接把熱導到機殼。反之,掀蓋式沒有滑動的行為,所以散熱條貼在 SSD 上後,蓋上外殼可以直接把熱導到外殼。不過這些可以再網路上找到更多的評測進行選擇。

SSD 正常使用溫度?

目前安裝於桌上型使用溫度平常為 42℃,一般工作溫度為 50 ~ 55℃ 之間,若超過 60℃ 會使 SSD 降速並降低使用壽命。

硬碟的格式化選擇?

exFAT 為優先考量。可以實現跨裝置的需求。

選擇 exFAT 可以實現跨裝置(Windows, macOS, iOS, Android)並正常讀取硬碟內資料。

如果只在特定裝置工作,可根據作業系統選擇對應的格式。

  • Windows:NTFS
  • macOS / iPad / iOS:AFPS
  • Android:exFAT

跑不到預期速度?

請確定線長、USB 孔的支援、控制晶片支援的 PCIe、控制晶片韌體、SSD 本身的快取。

速度這件事情是組裝或購買高速 SSD 蠻容易注重的點,畢竟錢都花了,沒跑到預期速度當然會蠻嘔的。

如果沒有跑到預期速度,可以檢查以下幾點:

  1. 線長是否短於 0.8 m?
  2. 電腦的 USB 孔確定是否支援所需的 USB 版本?
  3. 如果有使用 Type C 轉 Type A,轉接頭是否不良?
  4. M.2 SSD 本身讀寫速度是否滿足 USB 的速度(本身 PCIe 讀寫只有 2000 Mbps,總跑不到 USB4 的速度吧?)
  5. 控制晶片本身的效能
  6. 控制晶片的韌體是否為最新版?
  7. SSD 本身的快取空間滿了、溫度過高會降速
  8. 有沒有開啟寫入快取?

結論

考慮到實際應用、容量、成本、散熱、廠商口碑等因素,往往會取決於決定哪款 SSD,在選擇之前可以多查詢網路上的讀寫實測。

如果真的沒心力進行評估哪款 M.2 SSD 的話,選擇大廠、較多人買的成品 SSD 也比較不會踩雷。

例如 2025 年市面上比較常看到的外接 SSD 產品如下:

  1. ADATA SD810
  2. ADATA SE880
  3. ADATA SE900G
  4. Crucial X9 Pro
  5. Crucial X10 Pro
  6. Kingston XS1000
  7. Kingston XS2000
  8. SanDisk Extreme PRO Portable SSD V2
  9. SK hynix Beetle X31
  10. TeamGroup T-Force M200

這幾款外接 SSD 在外觀設計與防護性能方面表現優異。然而,受限於小巧尺寸,散熱設計可能有所取捨。

此外,儘管都支援 USB 3.2 Gen 2×2(20 Gbps),但由於 NVMe 控制晶片與快取配置不同,部分產品能發揮極限速度,而其他則可能略有差異。

建議購買前參考實測評測,以確保符合需求。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類終端產品的售價相對較高。

參考文獻

  1. 兩種 M.2 SSD 固態硬碟的類型:SATA 和 NVMe
  2. NVMe vs M.2 vs SATA vs PCIe: What are these SSDs?
  3. 最新 SSD 固態硬碟顆粒SLC/MLC/TLC/QLC有什麼區別?
  4. USB 3.1 Gen 1、Gen 2 及 USB 3.2 的差異為何?
  5. The New USB standard: USB 3.2 Explained
  6. USB4® | USB-IF
  7. 使用 iPhone 15 的 USB-C 連接器充電及連接
  8. 原價屋查價
  9. 欣亞數位線上估價
  10. SSD Database
  11. SSD_Buying_Guide_List.pdf
  12. Understanding File Systems
  13. USB-IF LICENSED MARK(S) REQUIREMENTS
  14. Thunderbolt 5 Performance Explained: Real-World Insights
主題 Stack 由 Jimmy 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