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張有關標題為 糟糕的 Scrum 管理 的圖片

糟糕的 Scrum 管理

探討 Scrum 敏捷開發在實務中的挑戰,深入剖析角色分工、執行問題與組織文化瓶頸,提供對偽敏捷的批評與反思。

引言

以下內容是基於公司目前使用 Scrum 管理所產生的心得。

皆為個人主觀感受、抱怨與現實。

並且沒有問題解決方案,就單純粹發牢騷。

如果有錯誤、不認同也歡迎在下方討論。

在網路上以敏捷為關鍵字搜尋,會發現充斥著必看必學強大簡單靈活真敏捷等話術。或是XXX 公司都在使用的管理方法等術語吸引學習。

身為主管的你,怎麼能不學?

但事實成效不一定比較好,你目前團隊執行的是真正敏捷還是表面上的敏捷?

什麼是 Scrum?

Scrum 是一個敏捷項目管理系統,它「協助人們和團隊以合作的方式逐步提供價值。」

在 Scrum 管理所構成的團隊合作做模式下,最重要的團隊彼此間的信任(Trust)。

一旦沒有信任,Scrum 大師所闡述一大堆什麼自主性高績效都是屁。因為團隊成員的執行都是被動且低效的。

Scrum 往往牽扯到公司的認知、團隊間的行為、態度與價值觀的問題。而不是找個顧問來,在管理軟體上弄弄看板、清單、執行每日的站立會議就當成是在 Scrum。

沒有能力點破當前團隊問題的人,往往執行的都是偽敏捷(fake agile)。

角色定義

敏捷中的角色定義

  • Scrum Master(SM): 為 Scrum 的主持人,確保 Scrum 流程的順利進行,並促進團隊的自我組織和不斷改進。

  • Product Owner(PO): 又為產品負責人,PO 的主要目標是確保開發團隊優先處理最有價值的工作,以滿足產品的需求和願景。為利害關係人與開發人員之間的橋樑。

  • Developers: 開發人員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合作和創新,交付高品質的軟體。在 Scrum 框架中,開發人員被鼓勵自我組織,共同決策並確保團隊進展。

公司的角色定義

根據目前身處的團隊內所看到的角色定義。

  • Stakeholders: 利害關係人,通常會希望獲得產品資訊,或是參與其中。可能是最終用戶、其他團隊、上級領導,或是是另一家企業。

  • 領導-A:整個技術部的領導者,管理多個團隊。需要面對整個公司部門的其他領導,並回報給董事長。對於產品技術不懂。

  • 主管-B:團隊內的領導者,與團隊內的成員有密切接觸。目前擔任 PO 並與團隊成員有密切接觸,每兩週回報給領導-A。技術不熟悉但積極學習。

  • 冗員-C:就是個冗員。

    冗員的定義是對團隊沒什麼貢獻或是負生產,但又身為團隊一員的人。其中可能有以下特質:

    • 講得出很多技術,但都不會做。
    • 著重在耍嘴皮子,常常與事實認知有錯誤。
    • 什麼事情都要管,最終自己份內的事情沒有完成。
    • 團隊內的負情緒製造者。
    • 執行不符合自己職位的事情。
  • 成員-D:團隊內的成員,有實戰經驗好的與差的。

    • 實戰經驗好的,往往能在時間內完成或超出預期的工作內容。其結果往往會被稱讚。
    • 實戰經驗差的,做出來的東西被評估不足,需要額外訓練或有人合作進行。

現實職場

在現實職場中,尤其是在傳統產業或大型團隊中,常常面臨著各種人的問題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導致開發進度延遲、資源浪費所造成低效率。

  • 技術負債:為了趕上進度或滿足某些要求,而採取先求有再求好的策略,最終導致技術負債累積。
  • 重複工作:由於技術負債導致重新開發架構或軟體。
  • 不平等待遇:你認真做事情,卻可能比資深不做事的錢少。
  • 能力不足:由於缺乏關鍵的技能或知識,無法有效地完成分配的任務。
  • 領導力不足:明明某成員執行方向偏離了,領導者未能判斷與指正,導致該成員自由發展,浪費時間。
  • 缺乏溝通:團隊內部溝通不良,導致訊息傳遞不清晰,任務執行出現偏差。
  • 倚老賣老:過於依賴過去的經驗,而不願意接受新的觀點或方法。
  •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害怕承擔風險或額外的負擔,而只選擇較簡單的工作執行。
  • 混吃等死:僅僅為了生存而工作,在工作缺乏熱情和動力。

可能還有更多,也歡迎補充遺漏的。

這些問題只是凸顯現實職場中的情境,並不是要評斷或批評像是倚老賣老或是混吃等死這樣的行為。

在某些公職體系中,工作可能需要循序漸進,遵循前人的方法執行。這種方式可以確保穩定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私人企業體系中,這些行為會導致 Scrum 的失敗。敏捷開發強調快速反饋、靈活適應和團隊合作,因此需要成員具備主動精神。

最終的執行結果受到團隊中人文、認知等種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會導致最終執行結果成效不彰。

✨ 案例 1:

公司準備設計某產品,外包給 A 廠商製作,他們有能力分析與完成工作內容,並給予回饋。

然而公司指派給一個沒有能力的冗員負責監督(亦或是冗員搶著說要負責)。

PO 無法判斷此工作是否適合該冗員。而冗員搶了 A 廠商該做的事情,並表現出這個工作需要他才可以進行。

最終變任由該冗員自由發展、自由設計。最終,長久下來的合作沒有任何產品產出。

實際上,該工作若由 A 廠商執行,他們能夠做完全執行、分析,並且,並進行全自動分析會更快(例如參數化設計變數,並執行最佳化分析)。

PS. 產品為一代名詞。

✨ 案例 2:

公司員工 A 曾獨立開發一款軟體,並獲得好評。

然而該同事已離職。雖然有留下原始碼,但因為技術負債而導致沒有人能夠接他的程式碼。

進而指派員工 B 使用全新的軟體架構來實現一樣的軟體。

以上兩個案例(或更多),只是凸顯出傳統團隊內的能力不足技術負債重複工作問題。

實際上的問題,如果更深層來看可能是缺乏溝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是領導力不足甚至是不平等待遇所導致。

有產出的團隊需要什麼?

  1. 專業的人

    在一個團隊中,確保對的團隊成員在擅長領域發揮所長,避免浪費資源。

    還包含像是團隊內要有優秀的領導人,與對應知識的團隊成員

    沒有專業的人在團隊內只會凸顯團隊的無能與無貢獻。

  2. 信任

    主管講得天花亂墜,最終又因為許多事情而改變方向。造成成員內部互相矛盾而信任破裂。執行力也會大幅下降。

    亦或是本身團隊內部成員已經有疙瘩了,不信任的情況下只會越來越多衝突。

  3. 足夠的薪水報酬

    基於信任,相信薪水應該在某個水平。

    一旦被得知薪酬給得不夠,信任也不用談了。

  4. 愛(❤️)

    有了信任、錢給夠了,愛自然就產生了。

    愛你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獲得成就感,自然而然貢獻整個團隊,整個團隊有了更多資源,向心力也進而提升。

✨ 案例:

曾接觸到的公司制度自由,但缺少了 1, 2, 3。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工作的愛也就消逝了。

對於公司主管他們是站在資方面的,秉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問題沒辦法從根本解決。

在不願意改善專業人才、信任與薪酬的情況下,Scrum 很難如預期正常運行。

目前執行的 Scrum

考慮到信任的不足,重新審視團隊在執行 Scrum 過程中,發現其中許多情境實在令人感到幽默。

Story Point

是用來衡量每一項任務的複雜程度,但最終常被成員來評估時間。

變相的是大家都盡可能的塞滿許多子任務藉此填高分數,塑造自己很忙、貢獻很多。

最終專注在個人任務而非交付功能。

此外,Story Point 會給人一種分數就是 KPI 的指標。或是讓人感覺做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有人將工作拆成很多細小工作,然後給予最低的一分,但有人不是。例如:

  • 重複工作拆細,並給 1 分,最後分數 20 分。
  • 工作沒有拆細,但工作很難,給予的分數又不夠高,最後 9 分。

且一開始在規劃時,曾執行過 Scrum 的大濕又說不能高於 13 分等限制。

由於工作拆細而分數變高,但有人又限制自己的認知分數,最終結果給人一大堆認知上的錯覺與障礙。

Story Point 其實還有許多可以值得討論的,但局限於系統有些參數沒有被評估到。例如:

  • 速度:Story Point / Number of days
  • 任務執行速度:Tasks / Number of days
  • 任務負載:Tasks / Story Point

Daily stand-up 會議與 Sprints

透過快速、短暫的時間內彼此交代昨天做了什麼、今天要做什麼,以及是否遇到任何問題,可以讓大家互相了解情況。

Scrum 大濕說:自己任務完成可以去看板上找任務來做的。

我想通常在一個團隊中,有愛才能夠持續下去吧?

畢竟,即使能夠快速完成任務,如果對團隊沒有信任了,執行的內容也會更偏向個人事務而非公司事務。

Sprint Review

在第一次的會議中,對於Sprint Review的部分並沒有太多共鳴。

團隊中會有冗員會讓自己看起來很忙。花了半小時講一堆不是他做的東西,但是卻又凸顯自己的貢獻程度。

討論到最後,我們花了大量時間在會議上討論細節。

例如:如何壓接頭、如何確認和探討等技術細節。

結果,第一次的成果展示變得冗長且無趣。

質問對方

某個冗員 C 跟成員 D 可能感情還不錯。

成員 D 說明內容時,C 提出了以下觀點:

  • 有做這個工作嗎?
  • 問一個很專業的問題____
  • 也不知道你這樣對不對
  • 應該有什麼其他方式來____

冗員 C 平常常常說些無意義的話,但實際上他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最後,他只是為了表現自己而發表一些言辭,這讓人感到心累。

不斷更換軟體

從一開始的 Jira、Trello 如今到 Asana。

在上傳資料時,總是擔心資料外洩的問題。

然而,並且沒有邀請專業人員(例如 MIS)參與會議,以評估是否適合自行架設服務(self-hosting)。

實際上,這一切都歸結於公司是否願意投資於這種專案管理工具軟體。

我想,等 Asana 的試用版過期後,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會考慮更換其他軟體。

結論

其實不管在哪個公司或團隊中,這些人、問題永遠都會存在著。

唯一能做的就是調整自己的心態,學會看開,並適應這種情況,甚至考慮轉換方向。

對於主管來說,有些事情是無法處理的。他們可能選擇消極的態度,或者過度友善地默許冗員的存在。

而在更高層的領導者眼中,則是被底下的 PO 矇著。還產不出實際產品與可能,陪著瞎忙繼續吃老本做代工。

而對於敏捷執行後的結論往往都是:

  • 敏捷不會改變現況,只有團隊真正想要改變才能實現進步。
  • 敏捷運作到最後都不敏捷。
  • 敏捷只記得每天的站立會議。

試著想想

  1. 用看板等於敏捷?
  2. 每天站立會議等於敏捷?
  3. 有請顧問來講課就是敏捷?

許多潛在因素像是:

  1. 團隊之間是否彼此信任?
  2. SM 有沒有辦法得知開發團隊達成目標的潛在障礙?
  3. PO 有沒有辦法得知 Stakeholders 的需求?
  4. 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是否能夠獨立完成份內工作?
  5. 團隊成員是否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6. Sprint Review 是否為有效會議?
  7. Daily stand-up 是否每天執行與是否為流水帳?
  8. Sprint 事項是否為了完成而隨便執行?
  9. 公司的組織文化是否支持敏捷開發方法?
  10. SM 有沒有因公司組織文化提供客製化敏捷?

也因為團隊內部太多人擅於找一堆理由來掩飾組織、團隊、個人的問題。

自主性不高的團隊成員,套用了敏捷也始終不會敏捷。

反倒是公司主管或領導可以問問自己:

  • 公司養了多少冗員?
  • 哪些員工是真正有付出價值與產出的?
  • 冗員你要如何讓他做事?不干擾其他人?
  • 沒有能力或能力較差的成員該如何安排?
  • 公司沒人力,是否主動且積極尋找新員工?
  • 真正遇到不合適的員工是資遣他還是安排更適合的位置?
  • 有付出的員工,薪資是否對得起那些不做事的?
  • 員工內部自我訓練與 SOP 有被建立起來嗎?

不過對於這些高層領導,公司又不是他們的。

誰又願意沒事找事做進行人事改革呢?

頂多把那些冗員的考績打差罷了。問題有因此而解決嗎?

參考資料

  1. Scrum 指南
  2. 王泰瑞 - scrum master 的獨白
  3. 搞笑談軟工 - 說實話,做實事
  4. 搞笑談軟工 - 對症下藥
  5. 敏捷健檢:偽敏捷的三十大症狀,你的團隊或組織中了幾個?
  6. Scrum does not work here in Asia
主題 Stack 由 Jimmy 設計